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兰亭集序》作者是谁?文史馆一小馆员敢公然反驳有权有势的郭沫若

作者:
鉴于郭沫若在史学界的地位,很多专家虽然不同意郭沫若的论断,却不敢公开出面与郭沫若论争。如果一直这样万马齐喑,今天的出版书籍和教科书上,兰亭序书法和文章的作者,就都改称智永和尚了。然而中国这块土地上,真还有胆子大的,这人便是江苏省文史馆馆员高二适。眼见众人都不做声,高二适伏案疾书,很快便写成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文中引证大量文献和法帖资料,针锋相对地提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高二适

1964年9月,南京中华门外戚家山出土了一块墓碑《谢鲲墓志》。经专家考证,谢鲲乃东晋宰相谢安的伯父,系东晋初年名士。他的墓志立于公元323年11月,质地是花岗石,志文共67字。《谢鲲墓志》字体扁方,笔画舒展自然,撇与捺的收笔向上翻挑。刻工精妙,用笔遒劲,笔体较多地保留了汉代隶书质朴的气息。

4个月后,1965年1月,又在南京燕子矶人台山出土了《王兴之夫妇墓志》。专家考证,王兴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堂弟,比王羲之小三岁。《王兴之夫妇墓志》两面刻字,一面为王兴之墓志,另一面为王兴之夫人墓志。墓志共130字,字形方正,结体紧密,笔画挺直,被专家称为“方笔隶书”。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两大家族两块墓志的相继出土,很快引起了郭沫若的注意。他把两块墓志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反复对比,结合自己的书法体会,很快写出了《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石破天惊地得出结论:《兰亭序》不论文字还是书法均非出自王羲之之手。

文章先后在1965年6月的《光明日报》及这一年第6期的《文物》杂志上发表。在这篇长达两万多字的论著中,郭沫若大胆论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写,而是他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伪造的!

此言一出,当即在学术界引起震动。

但鉴于郭沫若在史学界的地位,很多专家虽然不同意郭沫若的论断,却不敢公开出面与郭沫若论争。如果一直这样万马齐喑,今天的出版书籍和教科书上,兰亭序书法和文章的作者,就都改称智永和尚了。

然而中国这块土地上,真还有胆子大的,这人便是江苏省文史馆馆员高二适。眼见众人都不做声,高二适伏案疾书,很快便写成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文中引证大量文献和法帖资料,针锋相对地提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高二适,江苏东台人,擅长草书,其书法狂放恣肆,自具一格。批驳郭沫若论点的文章写完后,高二适便将它寄给了《光明日报》,没想到稿件却被编辑部退了回来。性情耿直的高二适气愤之下,索性拿文章寄给自己的老师章士钊,请他把文稿转呈毛泽东,以求得到公正对待。

7月16日,章士钊给毛泽东写信,推荐高二适的文章。7月18日毛泽东答复章士钊说:“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

同一天,毛泽东又致信郭沫若说:“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我复章行严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若何?”

郭沫若收到毛泽东的信后,当天就约见了《光明日报》总编辑,表明同意在报纸上组织讨论。这样,高二适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才在1965年7月23日发表在了《光明日报》上,几千字的影印手稿也在第7期的《文物》杂志上给予了转载。这篇与郭沫若唱“对台戏”的文章发表后,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兰亭论辩”。

短短半年时间,就有几十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文物》等各类报刊上。除郭沫若自己的文章外,还有大量支持郭文观点的学者、书法家,如张德钧、启功、龙潜、赵万里、于硕(于立群)史树青等人,也纷纷撰文跟进。支持高二适观点的,有唐风、严北溟、商承祚等人。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在抗战时期就和郭沫若相熟,郭当时对《兰亭序》的看法和他后来写的文章大相径庭,商承祚不明白“为什么他突然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对于这场“兰亭论辩”,郭沫若虽然表态说“欢迎大家讨论”,但对高二适首先“发难”仍颇感不悦,他对《光明日报》记者说:“我只是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并不想什么书法革命,也不否定王羲之的地位。想不到文章一出,四面八方都骚动……高文也的确太不成话了。我从来不写什么指正之类的客套文字,为了高二适,我只好‘变节’了。”

郭沫若除了亲自撰文反驳外,还通过文艺理论家阿英(钱杏村)告诉启功:“郭老叫你写一篇文章,响应郭老的观点。”启功便写了《〈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交给郭沫若审阅,郭立即送《光明日报》发表。启功在文章中说:“余曾固执以为《兰亭序》乃大王真迹,自从看了郭老的文章,说二爨和《丧乱帖》有一脉相通之处,我的理解就活泼多了。”然而文革结束后,启功却一反前言,表示当初是“言不由衷”。

有人对此却坚守沉默。陈叔通曾鼓励书法家沈尹默参与论辩,沈回信说:“郭文自相矛盾之处颇多……郭公对此忽尔兴发,写此弘文,实不可解也。”坚决地表示了拒绝。

在这场论辩的幕后,有许多操作与学术完全无关。事情的缘起,最早是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康生,将江苏省送给他的“王谢”墓出土的墓志拓片转送给郭沫若,让他写篇文章。原以为可以一锤定音,没想到高二适不惧权威,冒险犯难,著文驳议,毛泽东又建议公开发表。架势拉开,不能不回应,于是康生再次提供材料,亲自整理出五条史料,交给郭沫若作为反驳的重要依据。郭也心有灵犀,将自己写成的文章初稿送给康生审阅。康生回信给予高度肯定,同时向郭通报了毛泽东的态度。毛问:郭老的《兰亭序》官司能不能打赢?郭得知消息后,当天就把新写的《〈驳议〉的商讨》和《〈兰亭序〉与老庄思想》两篇文章的清样呈送给了毛泽东。

康生不但通报上层信息,还亲自组织反驳高二适的文章。他对北京发表的几篇文章都不满意,尤其是北图研究员赵万里的文章,批评说“只写了巴掌大的文章”,有敷衍之嫌。于是派人到上海,请上海博物馆馆长、古文物鉴定权威徐森玉写篇文章。徐森玉认为支持郭沫若容易,但要驳倒高二适难,为了交差,就写了一篇“绕圈子”的文章《〈兰亭序〉真伪之我见》,既支持郭沫若,又避开和高二适的辩论。

高二适对论辩背后的暗中运作一无所知,仍老老实实地著文反驳。但尚未来得及发表,而文革爆发,论辩就此中止。

六年后,余兴未尽的郭沫若,又在1972年第2期的《文物》上,发表《新疆新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认为找到了“新的证据”,称1965年期间曾热烈辩论过的《兰亭序》的真伪问题,“在我看来是已经解决了”。郭沫若在文章中,还用了大量篇幅驳斥章士钊的“非伪说”,原因是章士钊在他刚出版的《柳文指要·柳子厚之于兰亭》书中指出:兰亭盛事,如果没有王羲之,则清流急湍、茂林修竹,都会埋没于空山之中。有人持一己之说,想否定王羲之是兰亭序的作者,是办不到的。

面对郭沫若的驳斥,92岁高龄的章士钊,约请高二适代他写一篇反驳文章。高二适于是撰写了《〈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但这篇论文,因章士钊赴香港治病并于1973年7月逝世,没能发表。

因为郭沫若宣称,《兰亭序》真伪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所以1973年3月,文物出版社即编纂了《兰亭论辩》一书,书中收录了有关真伪之辩的文章18篇,按立论不同,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收郭沫若及其观点相同的文章15篇,下编则仅只保留了章士钊、高二适和商承祚的3篇文章。

编者在出版说明中指出:兰亭论辩“反映了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的斗争”。把原本纯属学术上的不同看法,上升到了阶级斗争的高度。对此,高二适曾愤愤然说:我怎么就唯心主义了!

如今,高二适和郭沫若两位学者都已相继作古,他们之间的那场“兰亭论辩”,因为谁也无法说服谁,到今天仍无定论。然而,除学术界外,郭沫若的观点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及了。主流的看法依旧认为,王羲之是《兰亭序》文本的作者,书法兰亭序的真迹也是存在过的,只不过在唐太宗的昭陵墓中做了陪葬品罢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版本,虽然都是临摹本,却并不能因此否定王羲之是它的作者,更不能轻率结论,《兰亭序》的作者另有他人。

资料来源:

1、馨心斋主《毛泽东与〈兰亭序〉和“兰亭论辩”之探微》

2、《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作者究竟是谁?》

3、兔小利《兰亭序不是王羲之写的?揭秘兰亭序真假之谜》

4、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2022-08-27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青衣仙子的一维空间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829/1795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