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学会慎独,你就赢了

庄子说过:“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我们习惯把独来独往和“贵气”联系在一起,认为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是难能可贵的精神。

可是如何独处,很少有人去研究“其方法”。

《老子》里写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一个人可以从一而终地做到慎独,那么就没有什么失败的事情了。

建议你,管好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把握人生的每一个环节,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

01

第一,守好“初心”:帮助别人,不计回报。

什么是初心,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善良是人的本性,如果弄丢了,就会迷茫。做一次坏事,就可以为人生增加一道伤痕。

有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周文王派人去挖池塘。工人们在池塘里发现了一些人骨。

工人们说:“这些骨头,没有人管了,丢到郊外去吧。”

周文王说:“不行,需要重新安葬。我就是全天下的管家,怎么能说‘没有人管’呢?”

周文王的话,一传十、十传百,天下的百姓都听到了。大家都给他点赞:“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

没有人监督周文王,但是他主动承担了天下人的责任,不把任何一种善良弄丢,因此他赢得了天下。

不要计较有没有回报,如果你坚持做行善积德,所有的好事,都会自然发生。

02

第二,守好“手脚”:遵守规矩,自我约束。

《君子行》里写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看来,我们在瓜田李下,要管好自己的手脚,不要有采集的动作,也不要有俯身的动作。你的脚,要小心,别把地上的东西踢坏了。

在《温州晚报》里,有这样一条消息:家住鹿城区新城的张女士,把车停在新源路,然后就办事去了。

等她回到车上的时候,发现雨刷器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不好意思,不小心擦到您的车。因为没有找到您的联系方式,加上我有急事,就离开了。涉及到费用问题,请您主动联系我。”

后来,大家联系到了留纸条的陈先生。他非常开心地接受了一切责任。

有道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但是你要认真想一想,如何执行规矩?不能百分百靠制度和法律约束,更应该靠自觉行动。

我们都有手脚,但是不能只懂得用手脚去赚钱,甚至做扒窃的事情,而是控制手脚,有所为,有所不为。

03

第三,守好“眼睛”:发现美好,读书写字。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

当我们读书的时候,其实是从书本中寻找美好的一面,同时给自己带来气质、笑脸。

如果有人骂你几句,狠狠地瞪你一眼,你还能回之一笑,说明你有大的格局,也真正发挥了眼睛的作用。

比方说,森林里,老鹰抓住了兔子。有人说,老鹰太残忍了,太可恶了,太没有爱心。有人说,老鹰终于长大了,学会了生存技巧,丛林法则,真正发挥作用了。

同样一件事,有人厌恶,有人喜欢。不是因为事情本身太多变了,而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为什么有的人去风景区,抱怨人头太多,而有的人,乐此不疲?也就是眼睛的作用不同,心态不一样。

看过一件轶事。

文学家王尔德去花店的时候,发现橱窗里的花太拥挤了,于是向店主索要几朵花,然后说:“它们太拥挤了,我想让他们轻松一下。”

一句诗情画意的话,让店主欣然接受了建议,也提醒了智慧的力量。

眼睛里总是看到肮脏的东西,是因为你的智慧不够。如果你独具慧眼,那就能够常常慧眼识风景。

04

第四,守好“耳和嘴”:与人交谈,不揭人短。

《吕氏春秋》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弟子从远处归来,第一时间就来拜访孔子

孔子问:“你的祖父还健在吧?”

又问:“你的父母还好吧?你的哥哥弟弟都好吧?你的爱人和孩子都好吧?”

孔子主动发问,让弟子感觉到了关爱,并且能够借此机会,好好倾诉一番。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但是我们害怕被人以讹传讹,因此不会轻易对外人说起。只有高尚的人,才值得我们信任,并谈及家事。

嘴巴是用来问候和祝福的,而不是用来怒骂、责备、挖苦讽刺、含沙射影的。同时,耳朵是用来听音乐、听美谈的,不需要“隔墙有耳”。

有道是,“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管好自己的嘴巴,如果无话可说,就沉默。如果不知道如何交谈,就学会倾听。

人人都有短处,但是我们不要去计较,要坚持这样的做法——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把握了言语的尺度,你的人脉就会成功。你就能顺利地与任何人合作共事。

05

这一生,学会慎独,你就赢了。

什么是赢?什么是输?真的不能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而是要用精神和心态来体现。

一个有奉献精神的普通人,比一个唯利是图的富豪,更加成功。比方说,靠踩三轮车,帮助穷学生圆梦的白方礼老人;拿起笔,用文字唤醒世人的鲁迅先生。

人在做,天在看。任何事情,不要自欺欺人,一辈子做好事,人欺天不欺。

世界很大,人很多,但是可以成就你的人,只有“你”。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布衣粗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917/1804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