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警惕你身边“总是对”的人

前段时间,武志红老师在直播间提到一个词:

人际关系的苦海。

指一个人因为无意识的一些行为习惯,令身边人纷纷对其回避、远离。

他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几个月前,他跟公司的小伙伴对一些项目进行分析、整改。

发现小伙伴的积极性和配合度并不高,甚至还有些回避他。

问及原因,对方回应道:

“武老师,我在你面前讨论项目感觉很丢脸,因为你总是会用更高明的东西驳倒我,对我进行各种否定和攻击。”

听到这,武老师感到很诧异:

“天哪!我身为一名资深咨询师,却依然会不自觉地否定和攻击他人,陷入“人际关系的苦海”。”

顺着这份觉察,他开始串联起周围的人,而后发现:

这并不是个例,而是绝大多数人共有的困境。

在关系中,我们总是习惯去证明:我是对的,我是好的。

当真正这样做时,就会令对方产生一种“我是坏的/不好的”的感觉。

如果对方没有一个很好的容纳能力,就会反抗:

你凭什么把这些坏东西扔给我?

你凭什么说我是不对的/不好的?

在这样一种永无止境的纠缠、指责与推脱中,便形成了人际关系的苦海。

这时问题来了:

我们为何会陷入人际关系的苦海?

以及,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片苦海?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武志红老师总结出了:

一个人从自恋到自信,心智发展的3个阶段。

01

第1阶段:我是对的

当处于第1阶段时——

人永远在追求自己的“绝对正确性”,接受不了“我是错的”,也接受不了负反馈。

甚至在别人眼里他已经大错特错了,但他仍坚持自己是对的,排斥一切负反馈。

这份“追求正确”的执念,很容易形成偏执。

在关系中,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对的,则意味着对方永远是错的。

跟这类人打交道时,你会发现,

无论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正确与否,Ta的第一反应永远都是:

否定/否认。

我认为……

你说的不对!

我是这样做的。

你完全做错啦!

你好像没懂我的意思。

我什么都懂,是你自己没搞懂自己!

甚至有时候,你讲的跟他讲的是同一个意思,也依然如此。

你看起来有点疲惫。

不对!我只是有点累。

这种惯性否定的回应方式,时常给人一种被贬低的感觉。

双方始终无法站在同一角度去探讨问题。

这是一种很糟糕、很羞耻的感觉。

长此以往,它会令你充满挫败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切都是错的。

没有人会喜欢一直停留在这种感觉里。

于是,面对这样的人,你开始采取行动去自我保护:

要么回避与远离——

就像生活中,面对那些自以为是之人,周围人更多会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

“吵不过你,我躲你还不行吗?”

要么反驳与对抗——

就像生活中,那些凡事都要争个是非对错的夫妻,常年争吵,永不消停。

“我没有错,都是你的错!”

“胡说,明明是你的错!”

其实呀,人之所以总是惯性否定他人,

并不是因为他有多正确,而是因为他内在的自卑——

害怕一旦同意别人的观点,自己就会被否定、被牵制,甚至失去自我价值。

如果他意识不到这一点,不去面对自己的自卑,也不去自我提升,

那么,他便很容易通过否定别人去维护自恋,从而陷入人际关系的苦海里,无法自拔。

02

第2阶段:我是好的

到了第2阶段——

人的姿态摆低了,开始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且能够承认:我有时是对的,有时是错的。

但与此同时,他会追求另一个东西——迎合别人眼里的“好人形象”。

这时,他就会不可避免地压抑自己的感觉,围着别人的需求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

这份“成为好人”的执念,很容易形成单方面付出。

跟这类人打交道,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内在模式——

只付出,不索取;

总给予,难接受。

当你有需要时,他会第一时间为你提供帮助,不求任何回报:

“小事而已,一点也不麻烦,不用在意。”

而当他有需要,你想提供帮助时,他却总是习惯性地推开你:

“你忙吧,不用管我,我自己可以搞定。”

甚至在他被伤害时,他也会下意识地把委屈和愤怒压抑下来,拒绝别人的补偿。

“真的没什么,我根本不介意,别放心上。”

双方关系缺乏流动性,变得越来越不平衡。

这种自我阉割的付出模式,时常给人一种受之有愧的感觉。

这是一种很被动、很疏离的感觉,令你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

没有人会喜欢一直停留在这种感觉里。

于是,面对这样的人,你开始采取行动去自我保护:

要么拒绝与远离——

“凭什么只有你可以做好人,而我却不能?”

你开始像他一样,努力压抑自己的需求,拒绝他的帮助。

因为你不想成为关系中永远的“坏人”。

要么得寸进尺或忽略——

“既然你对一切都无所谓,那我就彻底忽略你。”

你开始心安理得地接受他的付出,不再想方设法去回报他。

从而进一步加剧关系的不平衡。

其实呀,人之所以总是强迫性为他人付出,

并不是因为他多享受付出的过程,而是因为他内在的虚弱——

总觉得必须多付出一些东西,才有资格获得对方的爱与认可。

如果他意识不到这一点,不去面对自己的虚弱,也不去自我滋养,

那么,他便会在过度付出中愈加虚弱,陷入人际关系的苦海,屡屡受伤。

03

第3阶段:我是行的

到了第3阶段——

人不再执着于通过贬低/讨好他人,去追求“我是对的”和“我是好的”,

而是开始把焦点放在事情和目标上,且有一种基本的感觉“我是行的”。

它意味着,我们开始跳出人际关系苦海,逐渐将注意力回归到事情上。

因为这个时候,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构成了基本的三角关系。

比如,你和小伙伴一起做项目。

虽然只有你和小伙伴2个人,但你们之间还有共同的第三者:

合作项目。

你们把焦点都放在合作项目身上,不再执着于评判:

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谁权力高谁权力低……

这时,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变得很不一样。

当不再通过贬低对方维护自恋时,关系双方便实现了基本的平等,

这时,你们便能更客观、诚实地看见对方,接纳对方的真实存在。

当不再通过讨好对方获得价值时,你们之间便实现了基本的真诚,

这时,你们便能更直观、坦然地表达自我,呈现自己真实的需求。

在这样一种平等、坦诚的关系模式中——

你们彼此之间有了基本的信任,共同把焦点放在“把事情做好”上。

这说起来很轻巧;

但要真正做到,却是相当难的。

因为在跟人合作过程中,我们难免出现紧张、敏感、羞涩、惶恐、焦虑等负面情绪。

当无法靠一己之力去消解时,就会不自觉地把焦点转向对方,陷入人际关系的苦海。

这时很关键的一点在于:

尊重自己的感觉,确认“我能行”。

什么是感觉?

所谓“感觉”,就是人和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

比如,

喜欢打球的人都知道,要想打出好球,需要有手感;

爱玩音乐的人都清楚,要想做好音乐,也需要有乐感……

而“尊重自己的感觉”,就是与很微小的事情建立联结,一点一点的去相信,去确认自己的感受。

当你尊重自己的感觉,你的内心就会有一种对事物的基本感知与判断,你也就尊重了事实本身。

比如,

当打球打出了手感,玩音乐玩出了乐感,你会在跟球/音乐建立联结的过程中,一点点去相信、确认“我能行”的感觉。

这个时候,你就不再需要通过贬低、讨好他人的方式来维护自恋、寻求价值感了。

写在最后

来到这里,你可能会问:

那具体要怎么做,才能进入到第3阶段,摆脱人际关系的苦海?

按照原生家庭的理论,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从养育者那里获得足够的肯定:

你是对的/你是好的。

那么,他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3阶段,并将焦点放在事情本身上。

遗憾的是,绝大多孩子都很难获得这份肯定。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养育者通常倾向于否定孩子,很少提出表扬。

而这,也直接造就了孩子成人后内在的自卑与虚弱。

也许,你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也许,你至今依然停留在第1、2阶段,在人际关系的苦海里苦苦挣扎着。

在此,我想先对你说一声:“这一切,不是你的错。”

其实呀,人的心智发展这件事,大多时候是急不来的。

在头脑层面,我们也许可以很快学习、积累与模仿;

但在体验层面,我们只能一点点去探索、突破与成长。

试着觉察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

啊,我还停留在第1阶段,常常不经意否定别人;

啊,我还停留在第2阶段,常常习惯性讨好别人。

试着理解和接纳自己现有的状态——

我否定别人,其实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

我讨好别人,其实是为了证明“我是好的”。

试着去探索、寻找新的突破口——

不去否定/讨好别人,而是一点点把事情做好来,从中不断确认“我能行”的感觉。

这的确非常不容易。

但这就是生命成长的过程。

我们可以试着用一辈子的时间,一点点恢复内在的力量,一点点恢复基本的自信,一点点摆脱人际关系的苦海。

由此变得愈发充盈、坦然与完整。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绵羊倾诉APP倾诉师。

责任编辑: 李华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023/1820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