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对于子女的困难,能帮一点是点。
大事做不来,帮忙带娃,还是可行的。
可是,带娃的过程中,父母、子女、孙子或外孙三代人,会走得很近,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少。
如何处理好三代人的关系,关键是管好自己的嘴,沉默是金,开口是银。
通常,以下几种话,老人宁愿烂在肚子里,也不要张口就来。
01
孙辈的小错误,别在儿女面前“告状”。
太多的孩子,小错不断,大错不犯,让其身边的大人,非常头痛。
如何管教,才能让孩子不犯错误呢?大人越是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越多,似乎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有的老人,希望联合家里所有的大人,一起来教育孙辈,把错误遏制住。殊不知,就在老人在家谈起孙辈的错误的时候,就引起了孙辈的反感,认为大人不可以信任,还专门挑刺。
有一位作家说过:“友谊的本质在于原谅他人的小错。”
诚然,老人和孙辈在一起,其实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不能居高临下。
要知道,隐藏一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还是对孙辈的尊重。
既然和孙辈做朋友,那就要有朋友交往的原则,对于小错误,当时应该指出来,而不是背后念叨。告状就更不对了,有翻旧账的嫌疑。
比方说,孩子去乡下,玩泥巴,弄湿了衣服。及时更换就好了,回到城里,就别念叨了。把过去的事情,当成一种童趣。
02
孙辈花了小钱,别在儿女面前唠叨。
带着孙子、外孙外出游玩,逛街,难免要花点小钱。
小玩具、小食品,都要花钱。
孙辈花钱了,老人多半会心疼,尤其是没有退休金的老人。
可是老人在儿女面前唠叨花钱的事情,就会在儿女心里留下不太好的印象:小气,斤斤计较,薄待孩子等。
处理日常花小钱的问题,老人应该和儿女提前商议,一个月给多少,不能每天都念叨,讨好;对于有退休金,或者存款很多的老人来说,儿女不给零花钱,也无所谓。
隔代的情,也是要花钱的,就当是变相地资助了儿女的小家庭。
花钱了,自己心中有数,别唠叨。就是儿女问起,最好是“一笔带过”,不到做出很当一回事的样子。
03
孙辈和玩伴的打闹,别处处护短。
明代思想家吕坤说过:“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
不护短,带着公正的态度去处理问题,人才会从繁琐的生活、争斗、小错误之中,慢慢进步。
太多的老人,把孙辈当成心头肉,放在手里怕飞走,放在嘴里怕融化,任何人触碰到孙辈,都会当成恶意的攻击。
不管什么情况,第一时间就站出来,保护孙辈,没有错。但是对于孙辈的言行举止,一概认为是正确的,那就错了。
带着孙辈外出游玩,或者在小区里溜达,和别的孩子嬉闹,是不能避免的。
孩子闹腾一阵子,是非对错,这是说不清的。哪怕有孩子哭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受到委屈,哭泣的孩子,肯定会找大人“说理”。但是孩子的话,可信吗?未必。
聪明的老人,孙辈嬉闹过度,导致发生肢体冲突等,会公正对待,承担应有的责任;一些无伤大雅的嬉闹,那就一笑而过,不予评价。
不护短,而是用社交和社会规则去管教孙辈,也是培育孙辈的规则、责任意识。
04
子女家的丑事,别对小区里的人说。
带孙辈的过程中,老人会接触到儿女的很多事情,包括工作、社交、日常习惯等。
虽然老人疼爱自己的儿女,但是仍旧有很多问题,是看不惯的,毕竟两代人的三观有区别,人生阅历更不一样。
最可怕的是,老人发现儿女的丑事,也不好意思在家里讨论,就神神秘秘地告诉小区里其他的老人,让大家出个主意,评评理。
小区和农村的村庄,有类似的地方,但情况更复杂。五花八门的人相聚在一个小区,真正是居心叵测。
把子女的丑事说出去了,难免要传播成很多版本,回到子女的耳朵里。甚至导致子女出门,外人在一旁指指点点。
家丑不能外扬,这样的道理,老人要牢记一生。和外人交谈,说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就不能掏心掏肺。
比方说,儿女闹离婚,应该在家里调和,而不是请外人帮忙说教。外人一掺和,情况更糟糕,是非不断。
05
子女的经济状况,别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
很多老人,在儿女家住一段时间,摸清了儿女的底细。然后回到家乡,告诉亲戚朋友,说自己的儿女在城里,混得如何如何。
有的亲戚朋友,顺着老人的话,就去城里找老人的儿女,需要借钱,帮忙找工作等。
如果儿女不能帮忙,亲戚朋友就冷嘲热讽,说这家人如何小气,如何不近人情。
如果帮忙,儿女也没有三头六臂,无法扶持一大群人。帮了东家,也帮不了西家。
儿女要闷声发大财,老人要习惯财不露白。只要家里人都有钱,老人能够衣食无忧,就好了,不一定要外人“啧啧称赞”。
06
我们总以为,引来是非的人,是外人,其实不是的,多半是自己人。
有句谚语说得好:“鹦鹉舌头画眉嘴,心时藏个害人鬼。”
老人帮忙带孙辈时,保持对家庭的热情,对外人的平淡,千万别搞反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先动脑筋,再开口,别急着表达。
做一个有修养的老人,在儿女家,才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