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军事无禁区: 一体化威慑-美中大国竞争的战略转换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美联社图片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今天谈中美大国竞争新动向。

最近美国接连公布几项重大战略指导文件,从白宫《国家安全战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到国防部《国防战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以及《核态势评估》(NPR)和《导弹防御评估》(MDR)等。这些文件显示中国将是未来几十年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也为美国带来最重大和最具系统性的挑战。为此,美国提出以”一体化威慑”(Integrated Deterrence)为核心的国防战略,应对新局。

步调挑战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在《国防战略》中指出,中国正在推行整体战略,使用各种形式的胁迫、恶意行为和侵略来实现其目标,削弱稳定和开放的国际体系的基础。为应对此一挑战,美国需要一个整体的反应。此前美国的威慑战略往往受到一些阻碍,包括对竞争对手缺乏明确认识,规划的优先事项相互竞争排挤,政府部门各自为政等。提出”一体化威慑”将调整美国国防政策、投资与活动,并在国防部内部和外部进行协调以达到最大效果。

奥斯汀引述拜登(Joseph Biden)总统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警示,中国是世界“唯一既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又越来越有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实力的国家。”中国对美国构成最重大和最具系统性的挑战,是一种”步调挑战”(或步步进逼的挑战)(pacing challenge),俄罗斯则带来”迫切威胁”(acute threat)。两者性质不同。

所谓”步调挑战”,意指中国军力发展的步调成为美国军力发展步调的衡量标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程度及其能力范围是美国需要克服的一种标尺。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认为,这种提法说明在华府眼中,俄罗斯的威胁“迫切但不重大”,来自中国的挑战是“重大但不迫切”,显示俄罗斯在美国国防战略中的地位继续下降,美国已经不把俄罗斯视为一个战略级别的对手。

”一体化威慑”的主要精神,在于威慑竞争对手提高其对侵略行动得不到好处的认知,反而引火上身。《国防战略》指出,有效的威慑是让竞争对手看到美国及其盟国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承诺和战斗力,并通过拒止、韧性和成本强加等手段,根据具体环境和威慑目标选定最佳组合,产生震慑效应。无论哪个环节,都立足于美国政府各部门,以及盟友与合作伙伴的通力合作,对侵略者做出集体反应。

对于威慑的途径,需要针对特定问题,不同的竞争对手(中国、俄罗斯、朝鲜伊朗)和不同的环境进行量身定制。以慑止中国的攻击来说,美国国防部将通过利用现有和应急力量的能力、态势和活动来加强威慑力,同时发展新的作战概念和增强未来作战能力,应对中国的潜在侵略。美国与盟国和伙伴的合作将通过多边演习、共同开发技术、加强情报和信息共享,以及为共同的威慑挑战进行联合规划以巩固联合战力。同时,美国还将建立持久优势,进行基础性的改进和强固,确保美军技术优势与联合部队的作战信誉。

对于美国提出的”一体化威慑”,解放军又是如何理解?

四层含义

今年3月28日,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2022年《国防战略》基本情况说明。这是美国国防部首次以整合的方式进行战略评估,把《核态势评估》和《导弹防御评估》纳入《国防战略》。这份情况说明仅有2页篇幅,信息量却很大。4月中旬《解放军报》发表文章,分析解读美国提出的”一体化威慑”,由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的专家执笔。

文章指出,这份《国防战略》基本情况说明把中国明确定义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声称“中国在印太地区的挑战是头号威胁”,要“加快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多领域威胁”。如此表述在美国的战略文件中首次出现,表明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发生根本性转变。

文章还说,“一体化威慑”是美国实现有关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强调将技术、作战概念和各种能力,以恰当方式组合交织在网络中,形成可靠、灵活和强大的威慑能力。它将作为“美国国防基石”并长期发挥指导作用。

具体来说,“一体化威慑”有四层含义:一、作战领域一体化,把威慑从传统作战领域融入网络、太空和认知领域;二、全球战区一体化,打破各战区的地理界限,加强作战力量动态部署和一体运用,达到全球一体化作战的威慑效应;三、国家力量一体化,充分运用所有军事和非军事手段,以全政府之力形成总体威慑力;四、适用范围一体化,把威慑应用于”灰色地带”和大小冲突等各种场景,贯穿和平、危机和战争的全过程全时段,以最大限度发挥威慑作用。简言之,美国推进“一体化威慑”着眼于赢得大国竞争,打造军事竞争新的优势。

拒止性威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左希迎指出,在理论研究中,威慑通常分为惩罚性威慑(deterrence by punishment)和拒止性威慑(deterrence by denial)等两种类型。前者扬言以摧毁工业和人口来吓阻对手,后者是通过消耗战略增加对手成本,使对手无法以低成本达成速胜而望之却步。如今随着中国常规威慑能力上升,美国对中国进行惩罚性威慑的基础受到侵蚀,因而调整对中国常规威慑战略,试图通过让中国相信无法赢得战争来打消中国在台海问题和南海问题上的军事冒险行为。

左希迎认为,在具体议题上,美国对中国常规威慑的主要落脚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大规模援助乌克兰,并对俄罗斯实施一系列严厉制裁,事实上对中国形成威慑效用,这为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博弈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他还表示,中国应该正确看待两国常规威慑能力的动态变化,不宜过度解读美国常规威慑能力的下降。实际上美国对中国仍然保持巨大优势,中国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同时要注意美国遏制中国并非工具的选择,而是工具箱的选择。中美战略竞争将是长期的,行稳方能致远。

军事理论现代化

中国国防大学的学者专家批评美国把威慑作为一种战略,称为”威慑战略”,立足于称霸和扩张。中国战略思想的核心是”积极防御”,把战略威慑视为一种手段,而不是战略。但是他们又说战略威慑作为一种军事斗争方式,并不是霸权主义的专利,而且中国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进行大量的战略威慑活动,在实践中创立中国特色的战略威慑思想。

请注意,中国提出的是战略威慑思想,而不是周密严谨具有科学论证性质的战略威慑理论,而美国在冷战期间提出的威慑理论已经非常成熟,出现多位大师级理论家,包括哈佛大学教授谢林(Thomas Schelling)写出经典著作《冲突的战略》(The Strategy of Conflict)为代表,为他在200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冷战期间美国提出威慑理论非常成熟,以哈佛大学教授谢林名著《冲突的战略》为代表。(美联社)

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国防和军队建设4个现代化,第一个就是”军事理论现代化”,也列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4项主要标志中的第一项。因为理论指导行动。习近平说:”军事战略创新、军事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军事创新,都离不开理论指导。”“如果不能在军事理论创新上高人一筹,就难以抢占制胜先机。”换言之,中国在战略威慑领域欠缺创新理论,恐怕难以在今后一段期间中美大国竞争中抢占制胜先机,而陷于战略被动。

不过这不代表中国没有战略威慑策略。根据过去经验和思想指导,一旦实施战略威慑性的军事行动,其重点在于谋”势”,或说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有8种方式:一、营造战争气氛。二、展示先进武器。三、举行军事演习。四、调整军事部署。五、提升战备等级。六、实施信息攻击。七、限制性军事行动。八、警示性军事打击。

决定优劣态势

以上8种威慑行动,相互作用,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两种以上组合运用,从而形成不同层次和强度的威慑。以今年8月初解放军对台实施大规模围台军演为例,除了警示性军事打击没用上,其他威慑手段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所谓警示性军事打击,是以精锐少量兵力对特定目标实施小规模打击,目的不在于消灭或摧毁目标,而是显示打击能力和决心,以小战方式增强威慑效力,同时防止行动升级扩大而演变为战争。

如果在围台军演之前,美国释放明确信号要介入台海危机,这场军演的方式恐怕又有所不同。这将考验习近平领导班子调控威慑行动的战略指挥能力,如何把握威慑的强度和节奏,既敢于亮剑,又要管控风险,做到所谓的”有理有利有节”,这些都不是一些原则性的说法或经验性的策略就可以有效应对。

如今美国已经提出“一体化威慑”理论,中国有什么创新性威慑理论的应对之道,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中美大国竞争的优劣态势。

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自由亚洲电台的“军事无禁区”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亓乐义。谢谢大家收听。下次再会。

撰稿、主持、制作:亓乐义

(本节目主持人为长期关注两岸和印太军事安全事务的军事评论员,文章代表评论员个人观点及立场)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104/182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