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独处,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现在流行着一句话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世事纷扰羁绊中,越来越多的人

渴求一方心灵的栖息地

让高速运转的大脑、躁动的心绪

能够慢一些,再慢一些

暂时地忘却工作、责任、压力、烦恼

不被打扰地静静待一会儿

可,真到一个人独处时

我们却又感到茫然、无聊、没意思

不知该做些什么

然后,默默掏出了手机……

本期讲堂,让我们一同聚焦“独处”

思考如何才是“高质量的独处”

怎样能够获得这种能力

独处,是和自心相处

独处的内涵,不应简单理解为,空间上独自一人,更应该是内心的“与自己相处”。这话听上去有些奇怪。我们什么时候离开过自己,何时不是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呢?

但当我们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听、什么都不想……只是纯粹地、安静地,独自一人坐在那里,可能一分钟要不了,我们就按捺不住了。

脑海中生起各种杂七杂八的念头、想法,让我们产生必须马上做些什么的冲动。这从本质上来说,是我们想要逃避与自己在一起。

所以,其实绝大多数人,是没有真正的独处能力的。正因为缺乏这种重要的能力,我们在面对外在世界时、面对纷纷扰扰时,才会无法保持淡定,感受“岁月静好”的清净欢喜。

独处,是需要训练的

那我们为什么会缺乏这种能力?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训练、管理过自己的心。

我们的内心如同一片田地,能够生长一切。每个念头的生起,如同种子发芽、生长,然后形成新的、更强大的种子根植于心田。

因缘和合时,旧种子再次发芽、生长、形成新种子,如此相似相续,增长广大。这个过程,在唯识中被描述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因为一直以来,我们忽略对心的管理,对念头不加选择,任由其起起落落,随意发展。虽也形成了一些善的种子,但不可避免的,还是会被“荆棘”和“杂草”等不善的种子占主导。

一旦安静下来,便可观照到杂乱无章的念头,此起彼伏,令我们躁动不安,难以自处。所以,“高质量的独处”,并不是人人都有能力享受的。

独处,可以这样训练

那么,我们该如何训练并获得这种能力呢?下面有几个重要的关键点。

■慎独自律,避免放任自流

慎独自律,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不放逸散乱,做到表里如一,人前人后一个样。比如,即使一个人也不会放纵自己,肆无忌惮地刷手机、追剧、打游戏……

“慎独”,是一种人格品质,在佛教中更是一种“戒”的修行。戒,看似是在限制外在行为,实则在帮助我们调伏内心的烦恼相续,是对心念的一种保护。

■闻思经教,树立智慧正见

这看上去,好像与独处无关。其实,念头混乱的根源和本质,是内心缺乏正确见解。

由于我们的认识和思想观念中,存在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错误知见,使得我们面对世界、面对自己时,无法正确看待、处理,于是制造出种种不良情绪和烦恼,令心念波澜起伏,难以平复。

闻思经教,可以令我们获得对世界和生命的正确看法,解除心中迷惑和烦恼。当“庸人”从心灵舞台退场,自然也不会有自寻烦恼的“狗血剧情”。

■训练观照,培养正知正念

通过闻思获得智慧后,还要通过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运用、确认、强化,使道理得以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真实认识和感受,“只生欢喜,不生愁”,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教条。

如此,心念逐渐被净化,变得清净、喜悦、敏锐、澄明。此时,独处就会成为一种身心平衡的闲适和自在。

当这种状态被不断保持、强化、延长,就能令我们在面对繁杂事务时,也保有那份从容、自在,不被滚滚红尘裹挟,变得身不由己。

“人生难得是清欢”

真正的独处

不是对不悦意境界的逃避

而是对内心的持续觉察和观照

一个有真正独处能力的人

即使面对外境风云变化、利衰毁誉

依然能保持平静喜悦的心境

安享随缘自在的人生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 上海玉佛禅寺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118/183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