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赫尔松失守是普京的错还是末日将军的错?

作者:

俄罗斯乌克兰部队的总指挥官谢尔盖·苏罗维金(Sergei Surovikin)© AP

谢尔盖·苏罗维金(Sergei Surovikin)因其冷酷无情而被俄罗斯媒体昵称为“世界末日将军”,他于11月9日建议莫斯科军队撤离赫尔松和第聂伯河西岸,那里的危险暴露无遗。俄罗斯主要的战争鹰派人士联合起来支持莫斯科军队本月从乌克兰城市赫尔松撤退的羞辱性决定,但支持此举的指挥官现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他证明这个决策有理。

路透社今天报道称,谢尔盖·苏罗维金Surovikin是一名56岁的老军人,曾在车臣和叙利亚参加过战争,曾获得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授勋。他受命指挥30,000俄罗斯军人在乌克兰其他地方发动攻势。

其中一些部队已经从乌克兰南部调往乌克兰东部,那里的战斗正在激烈进行,而俄罗斯英雄获得者谢尔盖·苏罗维金正在在冬天的风口浪尖上承受着压力,他要证明他的从赫尔松撤退的赌注是正确的。

RT TV鹰派主编、这场战争的主要公众支持者之一玛格丽塔·西蒙尼安(Margarita Simonyan)在最近的电视广播中对苏罗维金说:“我们等待着你辉煌的成绩,为你祈祷,我每天都为你祈祷。”

俄罗斯挺战批评家以及有影响力的军事博客对谢尔盖·苏罗维金的撤退决定感到不满。其中一位博主弗拉德伦·塔塔尔斯基(Vladlen Tatarsky)在电报群Telegram拥有超过50万粉丝,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在俄军撤退后访问赫尔松感到愤怒,他质疑莫斯科为何没有杀死泽连斯基。

这位博主甚至责问,“我们为什么要流血?为什么泽连斯基能从容地来到赫尔松?”塔塔尔斯基在视频里问道,“从象征意义来说,如果一架 Geran(一种无人机)降落在泽连斯基愚蠢的脑袋上就太好了,但这却并没有发生。为什么?我们要么打一场全面战争,要么……什么都不会解决。”

路透社说,俄罗斯首席民族主义者亚历山大·杜金(Alexander Dugin)的女儿达莉亚(Darya)于8月在莫斯科郊外被谋杀,俄罗斯称这是一起乌克兰国家暗杀事件。杜金对苏罗维金(Surovikin)施加了更大的压力,称赫尔松(Kherson)是俄罗斯可以放弃的最后一块乌克兰领土。杜金说,“已经达到了极限!”

俄罗斯政府高级官员和战争鹰派人士表示,他们希望赫尔松在某个时候回归,这看起来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在东部开辟新战场以对抗积士气和战力都高昂且配备西方装备的乌克兰军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冬天。

基辅本身已发誓要继续夺回领土,俄罗斯官员警告说,他们怀疑基辅可能会试图利用从赫尔松重新部署的部队在西部开辟第三条战线。

一些人还要求末日将军 Surovikin加强莫斯科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的轰炸行动,克里姆林宫建议这一策略说,旨在将乌克兰带到谈判桌前。

俄罗斯最著名的极端民族主义政治电视脱口秀主持人之一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Vladimir Solovyov)上周表示:“我呼吁俄罗斯英雄将军苏罗维金同志,我要求您彻底摧毁乌克兰的能源基础设施,粉碎纳粹乌克兰军政府。”

路透社说,俄罗斯其他国家电视台评论员也开始公开质疑对乌克兰战争的处理方式,尽管这些评论可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表演,旨在营造真正公开辩论的印象。

其中之一,德米特里·阿布扎洛夫(Dmitry Abzalov)抱怨他所谓的信息真空,称他想“换个角度想知道莫斯科在乌克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另一位马克西姆·尤辛(Maxim Yusin)在广播中抱怨说,他批评一些政客在国家电视台上散播谎言,他们曾吹嘘俄罗斯军队如何如何强大,以至于能够迅速打到“波兰边境、柏林、英吉利海峡和里斯本”。

一些新入伍士兵的妻子和母亲组织起来,试图就他们所说的训练和装备不足向国防部施压。到目前为止,抗议的人数相对较少,但他们的一些投诉与支持战争的公众人物的投诉相吻合。

有评论说谢尔盖·苏罗维金可能成为乌克兰战争失利的替罪羊。10月8日任命苏罗维金是俄罗斯首次公开任命驻乌克兰部队的总指挥官。

但在一些俄罗斯人圈子里,谢尔盖·苏罗维金的任命被视为预先设置的一个潜在的替罪羊,因为他同时可以使普京和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免受直接批评。

亚历山大·鲍诺夫(Alexander Baunov)说:“很明显,苏罗维金的任命和对他的赞誉至少部分是因为需要创造一个人物,以授权做普京不想以自己的名义采取的‘可耻’行动。”鲍诺夫是前俄罗斯外交官,现任卡内基国际和平智库高级研究员。

Surovikin符合这样的要求,鲍诺夫Baunov说,因为他作为西伯利亚人的形象吸引了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他们愿意使用残酷的策略来取得胜利。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RFI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122/1832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