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丁香医生:新冠病毒真的变弱了吗?

作者:

最近一段时间,新冠相关的信息层出不穷。

“奥密克戎毒力已接近季节性流感”“奥密克戎致病力想较德尔塔明显减弱”……很多关于新冠病毒毒性的声音开始传播。

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新冠病毒吗?为什么跟当年武汉疫情时是完全不同的画风呢?我们的对手真的变弱了吗?

对比三年前

奥密克戎实际致病确实变弱了

就先看看我们身边的数字吧:

武汉疫情期间感染50000余人,报告死亡近4000人,粗估病死率7%。即便考虑到受制于检验条件,低估了感染者数量,病死率依然可怕。

最近的广州疫情初步通报里,16.27万感染者里4例重症危重症,无人死亡。

全球新冠大流行已经第三年,病毒发生了很多变化。

从早期的原始毒株,到阿尔法、德尔塔变异株各领风骚,再到1年前出现并快速蔓延全球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新冠病毒不断在发生变异,每次变化都有致病性、传播性、免疫逃逸能力的改变。

BA.1、BA.2、BA.4、BA.5、BF.7、BQ.1……这些奥密克戎基础上的小变异推陈出新,不断成为新闻主角。各种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免疫逃逸能力上有较大差别,但致病性较为接近,均低于疫情最初的原始毒株。

一项来自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队列研究发现,德尔塔的病死率为0.7%,B.1.1.529为0.4%,BA.2则为0.3%。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导致的就诊风险降低44%,住院和死亡风险分别降低59%和69%。

在“长期新冠”问题上,奥密克戎跟之前也有明显不同。

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的感染者中有4.5%的人报告了新冠病毒长期症状,而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期的感染者中报告新冠病毒长期症状的比例是10.8%。

奥密克戎致病性变低的关键,是病毒侵犯肺部的能力变弱了。

早期新冠患者常见呼吸急促、嗅觉丧失、高热等表现,常常出现肺炎、肺水肿,诱发严重免疫反应,最终导致死亡。原始毒株感染,大概一半患者出现了肺部问题。

到了奥密克戎时代,病毒很少进入肺部,集中在上呼吸道。相关症状也就让位给了咽痛、咳嗽、流鼻涕,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越来越高。因为肺炎导致的重症危重症,以及死亡案例明显减少。

下图是全球新冠死亡人数的统计。2022年奥密克戎流行以来,除了最早期因为广泛感染出现一个死亡高峰,后续的死亡病例比2020、2021年明显减少。

图片来源:worldometer

奥密克戎变弱了,但并不意味着已经弱到可以轻视它。

缺少免疫保护的人

奥密克戎可能比流感危险

单独看奥密克戎致病似乎是大大降低了,但如果你放松警惕,那就大错特错了。奥密克戎还有强大的一面。

我们今天可以查阅到各种变低的病死率数字,但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病毒特性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几年人类通过疫苗接种和被动的反复感染,自己的防护也变强了。

如果奥密克戎出现在完全没有疫苗和被动感染防护的人身上,依然可能带来死亡病例。

年初中国香港的奥密克戎疫情时,有很多人未完成疫苗接种,尤其是70岁以上老年人。结果并不乐观:

未接种疫苗者,最终感染病死率高达2.27%

仅接种一针的人群,病死率1.01%

接种满三针人群最终病死率为0.07%

有没有接种疫苗,奥密克戎完全是两副脸孔。没有疫苗保护的病死率,远超之前所有的季节性流感。

图片来源:香港2019冠状病毒病死亡个案初步数据分析

香港特殊人群病死率很高有医疗资源等多因素影响,仅供参考,不会完全复制

老人原本就属于危重症的高风险人群,当前中国内地80岁以上老人中,依然有34%未接种或者仅接种一针新冠疫苗,如果是按照2.27%病死率计算,甚至按照1%来计算,都将会是很严重的后果。

不恐慌,也别轻视

尽可能做好准备

如果一个疾病有着强大的传染能力,能影响更多人,那即便是病死率不高,最终死亡人数也是不乐观的。

奥密克戎恰恰就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其中BA.4/5的免疫逃逸能力最强,高达原始株的19.2倍。

今天,我们既能看到奥密克戎正朝着更像流感的方向发展,又困扰于奥密克戎的高传播性和对无保护群体的伤害。

权威杂志《柳叶刀》对奥密克戎的评价是:Milder but not mild(减弱了,但并不温和)。

对比三年前,新冠病毒的致病性下降了,但传播性大大提升。对于没有免疫的人来说它仍然危险,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对手,不能盲目乐观。

还有一部分不确定来自,对未来是否会有更强毒性变异出现的担忧。

密集的城市人口、还不能令人满意的疫苗接种率、几乎没有既往感染的“经验”、秋冬季节呼吸道其他疾病的高发、突然变化的防御措施……种种背景之下,可以预想到这个冬天不会太平稳度过。

接种疫苗、勤洗手、戴口罩、尽量保持社交距离……

了解对手能帮我们减少未知的焦虑和恐慌,但仍需要针对奥密克戎的特点,尽可能做好准备,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参考文献

[1]Antonelli M, Pujol J C, Spector T D, et al. Risk of long COVID associated with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of SARS-CoV-2[J]. The Lancet,2022,399(10343):2263-2264.[2]吴俣,刘珏,刘民,等.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2,25(01):14.[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everity of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Omicron variant as compared with Delta variant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confirmed SARS-CoV-2 infection[J].2022.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丁香医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207/1838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