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赵紫阳披露杨尚昆兄弟失势内幕

赵紫阳晚年曾披露杨尚昆、杨白冰失势内幕。据赵紫阳透露,邓小平当年为了死后“六四”问题不被提出,一直没让江泽民、李鹏下台。杨尚昆与江泽民的分歧则由来已久,自然要下台了。据此前多家媒体报道,一度掌握了中共军权的杨尚昆兄弟当年因支持邓小平改革开放得罪了江泽民,后被夺去军权。杨尚昆蹊跷死在301医院,民间盛传杨是被人害死的。

赵紫阳晚年曾披露杨尚昆、杨白冰失势内幕。据赵紫阳透露,邓小平当年为了死后“六四”问题不被提出,一直没让江泽民李鹏下台。杨尚昆与江泽民的分歧则由来已久,自然要下台了。据此前多家媒体报道,一度掌握了中共军权的杨尚昆兄弟当年因支持邓小平改革开放得罪了江泽民,后被夺去军权。杨尚昆蹊跷死在301医院,民间盛传杨是被人害死的。

赵紫阳晚年曾披露杨尚昆、杨白冰失势内幕

炎黄春秋》杂志社社长杜导正,在赵紫阳任中共总书记时,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2010年1月17日,杜导正所写《赵紫阳还说过什么?——杜导正日记》在港台出版。书中作者披露了与赵紫阳三十多次私密谈话内容,其中有涉及杨尚昆、杨白冰兄弟失势内幕。

杨尚昆与江泽民的分歧由来已久

1992年10月和1993年3月,杨尚昆先后从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和国家主席的岗位退下。1993年,杨白冰正式退役。此事震惊一时。

赵紫阳在与杜导正的谈话中谈到对此问题的看法。杜导正书中披露,有天下午,他应邀去赵紫阳处,赵紫阳让他敞开说说。杜导正说了腐败、地方工业、地方财政、“六四”会在邓去世后提出等问题,还说了地方和军队官员对杨尚昆、杨白冰“二杨”事件的议论。

赵紫阳对“二杨”的问题称,邓小平南巡讲话及6月两次去首钢讲话,都说明邓对江泽民(时任中共总书记)、李鹏体制很不满。给人印象:邓要解决江、李体制。江、李那个时期惶惶不可终日,许多工作也停下不做了。

此时,杨尚昆、万里误以为邓(小平)下了换江(泽民)、李(鹏)的决心,便做出以杨尚昆为首组成中共中央顾问小组的决定,以代替邓过世后做“最高权威”。

“十四大”前,邓权衡诸多利弊因素最后下决心时,先倾向撤换江、李的主张改为江、李不动。赵紫阳说,邓那时看来主要考虑两个大问题:一是他身后,改革开放能否继续,否则,会有人起来批判他,将他定为罪人;二是他身后是否有人会提出“六四”问题,而邓想得多的是“六四”问题。“六四”问题非同小可,中国的官员、知识份子绝不会淡忘,邓内心知道这个问题的分量。在“六四”问题上,李鹏不用说了,江在上海也是有账的,《世界经济导报》事件便是江搞的。邓以为,维持江、李体制,在邓身后,“六四”问题大家不能提出。

赵紫阳表示,既然做了这种估计,尚昆自然失算了。尚昆与江分歧由来已久,此次当然要下台了。当然,尚昆如过去对江尊重些,不至于处境如此悲惨。

据披露,97年2月邓小平去世后,92岁的杨尚昆身体并无大碍。他对江泽民在军队中乱提拔将军、收买人心、打击异己一直不满,时常在老干部聚会上数落、指责江泽民。

杨尚昆兄弟是江泽民心头之患

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尚昆是邓小平主政时期的“中共八大元老”之一。杨尚昆的弟弟杨白冰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胡耀邦和赵紫阳下台后,邓小平失去了推动改革开放的最得力助手。江泽民不但不推动、还从理论上批判改革开放。

1992年1-2月,杨尚昆陪伴邓小平南巡。邓小平途中多次发表“谁不改革谁下台”等针对江泽民的讲话。邓小平欲“废江”之意让江吓破了胆。

之后不久,在当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杨白冰率先代表军方表态,称军队是改革开放坚强后盾,直接针对江泽民。

1992年6、7月,中共高层人事安排斗争激烈,江泽民的政治地位摇摇欲坠。杨氏兄弟手握军权,又最受邓小平信任,成了江泽民的最大威胁。

杨尚昆蹊跷死亡内幕

江泽民在善于玩弄权术的曾庆红密谋下,离间了邓小平和杨氏兄弟之间的关系。杨尚昆、杨白冰在中共十四大被夺去军权。

据《江泽民其人》披露,杨尚昆、杨白冰兄弟虽被夺去军权,但江泽民对他们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仍难以估计,决定除掉杨尚昆,解放军301总医院被派上了用场。

1998年秋,杨尚昆因感冒住进了完全被江泽民、曾庆红控制的301总医院。杨尚昆住院不长时间,1998年9月14日凌晨在医院突然去世。杨尚昆去世不久,民间盛传,杨是被害死的。后来杨的家人要求中央调查杨尚昆的死因。

江泽民部署得很周密,但这出阴谋后来还是露出了马脚。2003年8月3日,新华社发出一则奇怪的“新闻”称,1996年隆冬时节,江泽民在中南海勤政殿里主持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小型会议,研究301总医院南楼病房温湿度改造问题。江声称,温湿度改造是个大问题,一定要“关心好”、“照顾好”住在这里的中共建政“元老”。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杜导正日记》《江泽民其人》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207/1838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