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把命交给这样的医生,还不如真的靠自己

作者:

古代神医有多神,这里有一个让人不得不服的案例:

王秋泉,乌镇名医。某次,当地有一富人得了重病,派人延请王秋泉,刚好王在给某达官贵人治病,分身乏术。富人半夜病情加重,对儿子说,如果能请到王先生来,死亦无憾。他儿子只好再派仆人到王秋泉家,下跪叩头,哀求出诊。王家人说先生还在那贵人家,我们一起去看看能否让他抽空过去一趟吧。

巧的是,王秋泉负责诊治的达官贵人好得差不多了,除了重酬,还设宴答谢。王秋泉喝得酩酊大醉,回到船上,对家人说,现在可以去给那富人看病了。富公子派来的仆人一听,主动为王秋泉奋力摇橹,以最快速度到家,喊了声“王先生来了”,那家人喜出望外,赶紧出来迎接。

这时王秋泉已酣睡如泥。家人把他叫醒,王酒劲方浓,说天这么晚了,我衣冠不整,容我休息一宿,明早再沐浴更衣登门望诊罢。富公子说,老父亲强撑一口气,就等着先生妙手回春,先生既然来了,还沐什么浴更什么衣啊。

话已至此,王秋泉只好跟着富公子进门,醉醺醺中,一番望闻问切惯性动作,开了药方。富公子一边喊人去抓药,一边办酒菜款待王秋泉,王说实在吃不下了,还是回去休息吧。

回到船上,倒头又睡。

第二天,鸡鸣天亮,王秋泉醒来,发现自己睡在船上,急了,对家人说:“你们误我大事了,那富人病情紧急,等着我去诊治,怎么还把船停在这里?”家人很委屈,说你昨晚已经诊过脉开过方了,忘了吗?王秋泉大吃一惊,说:“我真的那么干了吗?死了,他会被我杀死的,赶紧回家,不然恐怕走不了了。”

家人赶紧解锚开船,没想到,富家早派仆人在岸上候着,看到王秋泉的船有动静,立即阻止说,我家主人请王先生留步。王秋泉心想糟了,真跑不了了。

便见那富公子出来,跑到王秋泉船上,下跪叩头,泪流满面:“老父亲昨晚得先生良方,已然安睡,看上去好了许多。先生在,我父亲在;先生走,我父亲走。请先生再行诊治,继续用药。”

王秋泉心想,这该不会是忽悠我,要把我抓回去吧……想跑也跑不了,只好跟着富公子进门。

刚坐定,公子再次拱手相谢,说王先生用药真如神。王秋泉只好敷衍道,我昨晚只是看了个大概,还得再仔细望闻问切一番。

于是再进病人房间,检查了药渣,暗自庆幸,没开错药。这下放了心,再开几剂,病人喝了,果然病好了许多,富公子重金致谢,才放王回去。

此事首见于乾隆年间的《萤窗异草》,后来道光年间朱翊清的《埋忧集》也收入。原文最后有说明,“此事见《乌青志》”。

《乌青志》即乌镇的地方志(乌镇原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乌镇属湖州乌程县,河东青镇属嘉兴桐乡县)。也就是说,王秋泉这故事,载入地方志,并非民间传说。

查了一下,王是明朝人,名宠,字子霑,号秋泉,史料说他遍览今古方书,融会贯通,著有医书《或问》。但最擅长的是儿科,家长把病童抱出来看病,他远远望了几眼,就能断定生死,所以有“神医”之称。

《萤窗异草》作者指出故事来源后又说:“醉梦之中,而用药之神效如此,岂其中有鬼神耶?”

神医就这么神,问你服不服。

可是,作者接着又加了一句:“然亦可见医术之不尽足凭,而生死之自有命也!一笑。”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看出,生死有命,不能全靠医术。所以,这样的故事,笑一笑就行,认真你就输了。

自古江南多名医,类似的“神医”故事,明清笔记中还有不少,意犹未尽,再分享几个。

冯梦龙《古今笑史》中有一则《医误》,说浙江金华名医戴元礼,曾被朱元璋召到南京当御医。在南京时,戴发现一个开私人诊所的,每天求医者络绎不绝。戴认为此人必定医术高明,本着精益求精的想法,辗转找到他开的一些药方,发现也没啥神奇之处。百思不解,就经常到他的医所附近观察。某次,有一求医者离开时,那医生追出来叮嘱说,千万记得,煎药时要加一小块锡。戴大感疑惑,心想我学医多年,没听说锡块可以入药同煎啊。忍不住上前求教,医生说,这是古方。戴亮出自己御医的身份,要求那医生拿医书给他看。这一看,瞠目结舌,原来,医书上写的是“饧”(音xíng,糖块之意),被医生看成“锡”,不知有多少求医者遵医嘱,吃了多少锡下肚。

康乾年间,昆山人龚炜的《巢林笔谈》,有一则《吴中时医》,讲苏州某医生因治痘疮(天花)出名,后来发展到什么病都能治,名气更大,收费水涨船高,对患者态度恶劣,给不起诊金的穷人,就是病倒在他眼前他也不理。问题是,吃他药而死的人不少,但他的名声还是越来越大,“盖小效归其功,大害委于命”,小病治好算他的能耐,大病治死了那是你命不好。该医生死后,民间都说他转世为狗,因为那条狗被生出来时,肚子上自带医生名字。他儿子用五十两银子把那狗买下,给它养老送终。龚炜说,也许这就是他没有医德的报应吧。当然,转世为狗这事,肯定是当地人咒他,这些人的话当然不足为信,以讹传讹诋毁他的人,还是当年那些盲目跟风吹捧他的人。

原文“群聚而诋之,一如其群聚而奉之也”,一针见血,两百多年前,还是有明白人的。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个灵异的医生故事。

内阁学士永宁得了顽疾,日渐消瘦,请了一名医诊治,见效甚微,又换另一个医生。新医生索要前任的药方,说要看看哪里有问题。永宁到处找不到,以为是丫环弄丢了,责令丫环一定要找到,否则鞭刑侍候。

当天晚上,永宁正准备睡觉,恍惚中看到有人跪在床前,说:“永公别为难丫环,药方是小人藏起来的。小人是永公当年负责司法时平反过的疑犯,生生世世感念永公恩情。”

永宁问那你藏我药方干嘛,那人说:“医生都同行相轻,新医生来,一定会改前任的药方,以显摆他的能耐。但永公您吃的药其实没错,只是太早放弃,药力还没发挥作用。要是让新医生看到药方,他一定往相反方向开药,那就很危险了,所以我才把方子藏起来。”

永宁迷迷糊糊的,一时也没意识到他是个鬼。等到他完全醒来,想起那鬼的话,吓出一身汗,于是对新医生说,老方子丢失了,我也记不得他用什么药,你开你的吧。等到新医生把药方开出来,永宁一看,果然,还是跟前任医生一样。照方抓药,再吃了几帖,病真的好了。

纪晓岚说,这事是永宁亲口对他讲的,最后他还说:“此鬼可谓谙悉世情矣。”

所谓世情,就是当医生的要刷存在感,就一定会改前任之方,显示自己的能耐。至于改方子对病人是利是弊,关我叉事。

治不好呢?

前面说了,那就是你的命。反正,所有方子都是一半一半的概率,碰运气呗。

这也是传统医学“万物皆可入药”能盛行千年的原因。不仅物质,连非物质(比如气)都是药,阴阳互补,五行生克,以形补形,瞎猫死耗子,总有一味能对症。

但良医治好人的事明明也很多啊。

其实,现代医学告诉我们,人体有神奇的自愈能力,包括排异能力、修复和再生能力、内分泌调节能力、应激能力等。比如,骨头断了可以自己愈合,皮开肉绽会自行再生、弥合,有病毒或癌细胞侵入,免疫系统会自动捕杀;发烧其实是人体自动升高体温来杀灭病毒;吃坏东西会上吐下泻,呼吸道有异物时会咳嗽,等等,都是人体的自愈力在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大部分外伤、小病、感冒什么的,你要是不抓紧用药,没几天它就自愈了。而你要是去找医生,他随便给你开点包治百病的药,服了,时间到了当然也会好的。这时你非要说那是医生的功劳,谁也没拦你。

一百多年前,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就不只一次对家人说,尽量少求医问药。

比如,次子曾纪泽体弱,曾国藩告诉他:

尔体甚弱,咳吐咸痰,吾尤以为虑,然总不宜服药。药能活人,亦能害人。良医则活人十之七,害人者十之三;庸医则害人者十之七,活人者十之三。余在乡在外,凡目所见者,皆庸医也。余深恐其害人,故近三年来,决计不服医生所开之方药,亦不令尔服乡医所开之方药。见理极明,故言之极切,尔其敬听而遵行之。(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在同治元年、同治五年写的其他家书中,曾也一再叮嘱家人,“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切不可误信危言深论,轻于服药”,等等。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幕僚吴彤云,病重,吃了很多药都无效,开始交代后事了,写了封信给曾国藩,曾立即回信,让他停止服药。吴反正已放弃希望了,就听曾的话停药,没想到,十几天后,奇迹出现,症状“减去十之七八”。

曾国藩应该还不太了解人体自愈理论,他只是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得出“目所见者,皆庸医也”的结论,总结出尽量不要求医问药的经验教训。这么说也许绝对了些,但在那个现代医药尚未普及的年代,小病靠自愈,大病靠运气,不求医问药,总比乱求医问药对身体的伤害要少一些。

一句话,把命交给那样的医生,还不如真的靠自己,听天由命吧。

2022-12-14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新现代聊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222/1845073.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