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习近平承认吃劲了 视频拜年为清零辩护

—习近平视频拜年 为清零辩护 承认疫情吃劲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昨日(18日)说,三年封控是正确的选择,但坦言目前疫情正“处在吃劲的时候”,今天(19日)中共卫健委却称全国高峰已过。专家认为,高峰没有过,只是配合“迎接新年”的政治需要,新年假期或经历更严重疫情浪潮。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昨日(18日)说,三年封控是正确的选择,但坦言目前疫情正“处在吃劲的时候”,今天(19日)中共卫健委却称全国高峰已过。专家认为,高峰没有过,只是配合“迎接新年”的政治需要,新年假期或经历更严重疫情浪潮。

习近平昨日通过“视频连线慰问”各地基层干部群众。他说,“近三年来,我们对新冠疫情严格实行‘乙类甲管’,是正确的选择,经受住了多轮病毒变异的冲击,最大限度降低了重症率和病亡率……”

按照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的解释,所谓“乙类甲管”就是对包括新冠在内的传染病,采取像对待鼠疫、霍乱等甲类传染病的强制执行管理办法,比如隔离、封控、停工停产停课等紧急措施。

从电视画面看,习近平独自站在前面,看起来面容疲惫,讲话低调,偶尔似乎做出微笑的样子。

李强等一众常委和高官分站两侧,个个直立,戴着口罩,看不出表情。而选择慰问的“各族人民”和“基层干部群众”也一个个似乎被严肃的气氛感染,站立着聆听。

法广说,这似乎是自从北京去年12月7日被迫放弃清零措施以来,中共领导人最明确的在不提“清零”二字的同时,为造成重大人道灾难的“清零政策”辩护。

过去三年,习近平要求防疫“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包括上海在内的众多城市、省份遭封锁,造成严重的次生灾难,饿死、困死、坠楼自杀等消息频传。中国经济发展也遭到严重破坏。

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对后期的新冠病毒变种奥密克戎大流行,都采取了与病毒共存的政策。

去年11月底中国十几座城市爆发反抗清零政策的“白纸抗议”,示威民众喊出“共产党下台、习近平下台”的口号后,北京12月7日宣布对新冠实施“乙类乙管”,实质放弃清零政策,各地染疫人数爆增,医院、殡仪馆爆满。

习近平称疫情依然吃劲卫健委称全国高峰已过

习近平“拜年”时还说,“现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依然处在吃劲的时候,但曙光就在前头,坚持就是胜利”,“我最担心的是农村和农民,农村医疗设施相对薄弱,因此预防困难,任务艰巨。”

不过今日(19日),中共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记者会上宣称,全国和各省已经度过了“三个高峰”:即发热门诊高峰、急诊高峰和重症患者的高峰。

郭燕红表示,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到1月17日,较峰值下降了94%,回落到12月7日前的水平;全国急诊就诊人数在1月2日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到17日较峰值下降了44%;全国在院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在1月5日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17日较峰值数量下降了44.3%。

然而,美国前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所的病毒学研究员林晓旭博士告诉自由亚洲,中国有关“三个高峰”的声明只是官员们在完成预定的政治任务而已。

“它是赶紧赶在新年之前推出这么一个消息”,林晓旭说,“实际上这个高峰根本没有过,我觉得应该说是持续地在高位平台期,甚至在继续往上冲。”

返乡潮出行21亿人次专家:或经历更严重疫情浪潮

多方分析认为,中国农村防疫最薄弱。美国外交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黄严忠此前在CNN网站上发表题为“在中国农村,一场新冠海啸正在酝酿”的文章。文章称,清零政策下,北京没有为推动老年人口接种疫苗和加强针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据2020年人口普查,中国超过1.2亿60岁及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占农村人口的23.8%,远超城市的15.8%;多达83.4%的农村老人患有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而极易感染新冠。

黄严忠还说,农村的医疗系统脆弱,病床等资源约为城市的一半。北京也没有为推动老年人口接种疫苗和加强针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中国今年返乡潮高峰已经开始。官方估计,今年节假期间的出行人数将达到21亿人次,是去年两倍,但仍仅为2019年的70%。

彭博社日前报道,根据英国健康数据分析公司Airfinity修订后的分析数据,在新年假期期间,中国可能每天将有36,000人死于与新冠病毒有关的疾病,成为疫情大流行最致命的时期之一。

该公司表示,此次更新是基于中国地方省份的数据,以及其它实行“清零”防疫的国家首次解除限制后的死亡率数据。

根据预测,中国可能会经历“一个更长、更严重”的疫情浪潮,因为数百万人在中国新年返乡与家人团聚助长了病毒的高速传播。

该公司专家还表示,预计未来两周,中国的医疗保健系统将承受重大负担。由于医院人满为患和缺乏护理,许多可治疗的患者很可能会死亡。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120/1857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