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计划经济时代,中秋节的食品如何分配?

作者:

近日收到了一份1963年河北省涿县粮食局、商业局、供销社联合发出的一个《通知》,《通知》的内容是关于当年中秋季几项食品供应指标的问题,内容虽然普通,但却能让人回忆起计划经济时代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当时由于社会物资匮乏,几乎所有的日用品都是需要凭票购买的,也就是说有钱没有票的话你也买不到东西。大家最为熟悉的票证莫过于粮票了,出门在外身上都要记得带上粮票,要不然就要饿肚子。现在的人不能想象那时的人每个月半斤肉、二两油的日子是个什么样的日子。而在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对过年的记忆就是吃肉再加上几分钱至几毛钱的压岁钱的记忆,过年过节因为肉而成为真正的节日。

计划经济时代,每逢过年过节,政府会在计划供应之外再计划出一部分食品供应给百姓,不过为了把不多的计划外食品“合理”地分配下去,政府会再制定出一个计划,这份《通知》就是这样一个“计划”的结果:

【涿县粮食局、涿县商业局、涿县供销社

关于明确中秋节日几项食品供应指标的通知

各基层供销社、粮店、食品合营:

为了作好历史传统节日物资供应,鼓舞广大社员劳动热情,在受灾的情况下,经县各有关部门研究对几种主要食品供应指标作了安排(见附表)。兹将供应指标、供应方法作如下通知:

一、月饼:全县安排面粉35000斤、食油7000斤、食糖10505斤。按此指标分配表,粮食部门供应面粉、食油,商业部门供应食糖。

1、供应指标:干部(包括公社、医务人员、农村小学教员)每人供应3两粮票;非农业人口(包括中学带粮入伙学生)每人供应2两粮票;农业人口,每人供应1两粮票,农村单身汉每人供应2两粮票。住院病员不供应。

2、加工地点:(略)

3、供应范围划分:城关街道非农业人口由食品合营负责供应;机关干部、驻军、特供由食品公司负责供应;农业人口由城关社负责供应(包括街道回民)。农村基社负责本公社全部人口供应。孙庄烈属养老院月饼由粮局安排供应,其他物品由孙庄供销社供应。

4、收票标准:不论城市和农村,每斤月饼一律收粮票6两。

加工月饼面粉、食油、食糖指标与前分配有抵触者,按此附表执行。

二、肉食:机关干部、非农业人口每人供应5两,农业人口不供应。

三、纸烟:非农业人口每户供应一盒,机关干部每人供应两盒。

四、食糖:非农业人口每人供应食糖、块糖各一两;机关干部每人供应食糖、块糖各2两。

为做好供应,各地按县分配指标,积极组织调运。除此根据当地群众需要,增加水果、调料等商品经营,从多方面满足群众节日要求。为了便于收票,在月饼供应上,必须掌握先收粮票后供应月饼的原则,可采取以队为单位供应月饼,粮票由生产队统一向供月饼单位结算。加工单位统一向供粮单位结算,如何便利群众对换粮票?粮站、基层社共研究办理,但必须保证指标、实物落实到户、到人。

以上几点希立即安排行动为要。

1963年9月23日】

(注,在这份通知的右上角,有用钢笔标注的“月并零售0.58元”的字样)

这份通知让我们知道了在计划经济时代匮乏的物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同时还知道了这些节日食品是如何按计划分配下去的了。单就这个分配方案来说,包含了种种的不公平,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不平等,干部与群众的不平等,城镇与乡村的不平等,等等。这种不平等其实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只要“计划”就会有分配,有分配就会产生多寡不等的情况,就会有不平等。其实,就分配而言,不可能出现绝对的平等,但是如果这种不平等总是在口喊着“为人民服务”的人与“人民”之间存在,那就是绝对的不平等了。

一份普通的《通知》,有着不普通的意义,那个所谓的红色年代确实是个社会不平等的年代,只不过因为普遍的贫穷而被忽视,干部的三两粮票与农民的一两粮票,虽然只相差二两,但这二两俨然就是一道鸿沟,把人分出了贵贱。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故纸中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218/186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