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把愤怒称为嗔,比喻成火,佛家讲“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意思是一旦对别人起了嗔恨心,会把自己以往所有累积所做善事的功德一把火全烧完光了,可见嗔恨心有多么可怕。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起嗔心,只不过有一些人是嗔恨在心里,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平心静气,就不会有嗔恨心了。可是,一个普通人想一直保持心灵的平静,几乎是不可能的。嗔恨的起因,一般认为是外在环境无法让自己获得满足,或者别人不能让自己满意,因而内心产生冲突,生起嗔恨心。
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火跟别人关系并不大,比如别人并没有妨碍我们的工作,只是自己看别人不顺眼,莫名其妙地就生起气来。比如很多当官的、有钱的人很低调很谦和从不仗势欺人,但我们就是看他们不顺眼,莫名其妙就对他们一腔怒火。
另外,嗔恨不一定是对外的,有时是自己内在的烦恼,譬如有的人会恨自己的能力不足、福报不够,或恨自己不够聪明、努力不够等等,这样的人即使自己已经气得半死了,身边的人也未必会知道。
虽然自己恨自己不会伤害别人,但是心中有恨意总是不好的,尤其当自己恨自己到了极点时,身体就会主动处罚自己,比如长期失眠,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而对自己最大的处罚就是自杀。因为讨厌自己这么差劲,于是觉得实在是生不如死,不如死了算了。现代人患心理疾病和自杀的人特别多,跟这这种对自我不满的心理有极大关系。
针对愤怒,佛家开出的药方是:忍辱。忍实在是非常重要的事。不能忍就会产生愤怒的心,愤怒的心一般是从语言、行为表现出来,这种直接由言语和行为所发泄的愤怒,对人的伤害非常大。虽然有的人敢怒不敢言,其他人并不知道,也不会因此受伤害,但是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恨,其实已经造成了自己的极大痛苦。所以愤怒,不管别人是否能看到或感觉得到,都不是件好事。
很多人都觉得忍辱就是忍气吞声,一切的冤枉、侮辱、毁谤、打击,都要全部忍受,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然事实并非如此,忍辱不是说什么都逆来顺受,一味的死忍着。这样的死忍,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一触即发,嗔恨心爆发,只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忍辱不等同于懦弱,不是外在的忍气吞声,随波逐流。忍辱和懦弱的区别是:懦弱是软弱无能,是外表忍耐,内心畏怯。以这种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恶缘违逆,既无益他人,又是在迫害自己,到头来纵容他人之恶,即是身犯愚痴,不知后果,终将害人害己。真正的忍辱,其终极目的不是教诲我们如何在逆境中以低姿态匍匐前行,而是要让我们心中有判断是非,明晰善恶的智慧见地。
其实忍辱是需要有智慧的,不是盲目的忍。我们很多时候会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一直深陷在痛苦的情绪中:别人打我、骂我、蔑视我,使我很愤怒,我得强忍着。愤怒产生之后本来应该就消失了,但是心中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自己是受害者,就重复的想着让自己愤怒、痛苦的事。这样钻牛角尖,愤怒一个接一个地生起来而不去解决,就觉得自己忍的很痛苦。
这个时候就应该去化解,而不是强忍。当自己觉得忍的很痛苦的时候,就要知道自己忍的方式是错误的,应该去尝试其他方法。比如在痛苦的时候,我们就觉知它,看着它。不继续去想我为什么痛苦,很快它就下去了。要和自己进行一场对话:我这样不停的思维痛苦,不是给自己找难受吗?总是想别人不好的东西干什么呢?这样的思维没有任何益处,只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只会带来愤怒和痛苦。当你不去思维的时候,痛苦自然就消失了。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会海阔天空!忍能够解决事情,但绝不是强忍,要在日常中慢慢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才能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