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远见快评:硅谷银行倒闭会是雷曼2.0吗?美国财政部为何大反转

作者:
一夜之间,资产排名第16位的美国硅谷银行突然破产,无数储户的资金犹如出了故障的过山车,悬在半空可望不可及,美国崩溃论瞬间席卷大陆,无数粉红激动狂欢。一夜之间,美国政府出面救市,过山车平稳落地,无数眼镜跌落,一地碎片。

朋友们好,今天是3月13号星期一,欢迎来到远见快评,我是唐靖远

一夜之间,资产排名第16位的美国硅谷银行突然破产,无数储户的资金犹如出了故障的过山车,悬在半空可望不可及,美国崩溃论瞬间席卷大陆,无数粉红激动狂欢。一夜之间,美国政府出面救市,过山车平稳落地,无数眼镜跌落,一地碎片。

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这个多年罕见的过山车事件,这个事件因为与河南村镇银行暴雷事件形成了对照,无形中成为了中美之间对标的一部分。

2023年的第一场风暴,比人们想象的来得更突然一些。3月9号,总资产规模位列美国第16位的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宣布增发22.5亿美元新股,以便投资于短期债券来修正自身资产负债表所面临的利率风险。

同一天,硅谷银行还宣布说,出售其所有210亿美元的可销售证券,并将因此遭受18亿美元的亏损,它还计划通过出售普通股和优先股募资22.5亿美元,从而避免流动性危机。

有道是怕什么就来什么,硅谷银行想避免流动性危机,却反而引发强烈恐慌情绪导致灾难性的挤兑潮。据报道,投资者和储户在上周四这天试图从硅谷银行提取超过420亿美元,这是10多年来美国最大规模的银行挤兑之一。

挤兑潮导致硅谷银行股价也暴跌60.4%。这个事件很快引发投资者对整体美国银行业稳定性的担忧,导致四大商业银行股价走低——摩根大通股价下跌5.4%,美国银行跌6.2%,富国银行跌6.2%;花旗集团跌4.1%,总市值合计蒸发超520亿美元。美股与美债利率明显走低,三大指数跌幅都超过1.5%。

仅仅一天之后的3月10号,套用魔术师经常爱说的一句话,叫做“来到了见证奇迹般灾难的时刻”,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DFPI)宣布,关闭硅谷银行,理由是该行流动性不足和资不抵债,随后DFPI就指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硅谷银行的接管方,硅谷银行就此成为2023年美国第一家倒闭的投保银行机构。要知道,仅仅3天前的3月7号,硅谷银行还是一家刚宣布“连续五年登上福布斯年度美国最佳银行榜单”的明星银行。

创立于1983年的硅谷银行(SVB)并非等闲角色。这是一家高科技商业银行,其经营策略是服务于初创企业,或者说从那些获得风险投资基金投资的企业吸收存款,后期业务范围扩大至风险投资基金的银行融资服务。也就是说,硅谷银行不是服务于普通的个人或者企业的银行,而是服务于高科技初创企业及其背后的风险资本的银行。

一时之间,硅谷银行倒闭将重创美国产业的说法甚嚣尘上,大陆中新网和环球网等一线党媒甚至纷纷使用了“硅谷银行48小时破产!惊动拜登,或导致科技公司灭绝?”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不夸张的说,几乎在一夜之间,大陆连广场舞大妈都知道了这个连我过去都不知道的硅谷银行。有党媒甚至已经替美国列出了即将连环爆雷引发雪崩的未来十家银行名单。

客观的说,硅谷银行倒闭的冲击力的确不小,而且也不是孤立事件,就在最近几天内,还有另外一家叫做“标志银行”(Signature Bank,又译“签名银行”)也发生了倒闭。

论体量,这是美国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而且还被人挖出硅谷银行的首席行政官(CAO)约瑟夫•金泰尔(Joseph Gentile)在2007年加入SVB之前,曾经担任过雷曼兄弟全球投资银行的CFO。雷曼兄弟于2008年倒闭,引发大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被中共一直视为中美之间东昇西降的转折点。

所以,尽管金泰尔与雷曼兄弟和硅谷银行的倒闭其实并无直接关系,但党媒的集体狂欢,背后显然有这样一套叙事潜台词:硅谷银行在重演雷曼兄弟危机,我党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又来了。

硅谷银行会演变成“雷曼兄弟2.0”吗?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即便在业界权威人士之中,也都看法对立,各不一致。比如对冲基金大佬比尔•阿克曼(Bill Ackman)就认为,这次事件会引发更多银行倒下,可能出现骨牌效应,因此促请美国政府为所有银行的存款提供保障,避免引发经济危机。

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明(Paul Krugman)就唱反调,用他的说法来讲,就是硅谷银行只是一家“闲聊及有气氛的银行”,和雷曼完全不同。他认为这次事件可能影响创投生态系统,但仅限于相关行业,不会导致银行倒闭潮,不会有滚雪球效应的出现。

谁更有道理?我个人更倾向于后者,但美国政府明显更担心前者,因为我们看到美国财政部在一天时间内出现了180度的反转。

昨天12号上午,财政部长耶伦接受NBC采访时还在公开表示政府不会bail out硅谷银行,也就是不会为其纾困,因为硅谷银行和2008年那些投行不一样,美国银行体系依旧坚韧,因此硅谷银行倒闭不会引发骨牌效应,当局也不考虑大规模纾困计划。

但到了昨天晚间,美国财政部突然宣布,联邦监管机构将保护硅谷银行的所有存款,硅谷银行的客户们从今天开始就可提取其所有的资金——包括有保险和无保险的存款。这是一项罕见的举动,因为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通常只为每个投保账户提供25万美元的保险,而硅谷银行的储户中超过九成都没有投保。

这个180度的大转弯,来源于联邦银行法中的一项条款,但如果财政部长以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美联储董事会三分之二的成员都认为金融系统存在"系统性风险",它就可以使用其资金来保护未投保的存款。当然,大家都关注的一个重点是,这次使用的资金全部来自为存款保险系统提供资金的银行,不会由美国纳税人来买单。

拜登也在昨晚马上发表一份声明,表示美国政府将继续加强对大型银行的监管,以保护美国工人和小企业,保护金融系统安全,美国人和美国企业应当有信心,“当他们需要时,他们的银行存款会在那里”,意思就是有保障。

为什么美国政府和财政部会突然来个180度的过山车动作?首先,这个动作说明政府和金融界相关人士都认为硅谷银行的倒闭确有引发连环爆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政府需要以一种迅速稳住储户的方式来防止下一波的挤兑。

其次,硅谷银行的倒闭与政府调控——美联储的加息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说,是政府干预成为了硅谷银行爆雷的导火索,那么政府干预来救市也可以说顺理成章。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稍后再讨论。

说到美联储的加息,我们就必然涉及到最关键的问题,硅谷银行的倒闭是如何发生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原因其实不算很复杂。2019-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美国掀起了科技热潮,硅谷银行也借这个东风大幅成长,吸纳了数十亿存款,并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美国政府长期债券,这原本可以说是最安全的投资,因为谁都知道,美国国债利率是无风险利率。

硅谷银行投资美国国债的当时,市场利率是接近于零的,长期国债的利率也只有不到2%,银行仍有利可图。但在去年拜登政府创下40年高通胀记录之后,美联储为遏制通胀不得不展开了激进的加息行动,利率在过去一年间上调至4.75厘。

这个动作当然会引发一系列的后效应,其中最主要一个,就是大量资金从股市、加密币等市场都掉头流入了债券市场,这是资本追逐利润的天性。但如此一来,必然造成大家都要从银行提款购买国债,银行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就这么来的。

也就是说,美联储的加息可以说是导火索,但背后最根本的原因,追根究底的话,依然是拜登糟糕的经济政策引发的高通胀。这是从比较宏观的层面看。从硅谷银行本身的微观层面看,它们的CEO存在严重的专业度问题。

硅谷银行刚倒闭,立马就被人挖出来,该银行的CEO贝克尔在银行倒闭前两周内出售了价值357万美元的股票。这说明贝克尔对流动性危机是有清楚认知的。但他采取的动作,除了自己悄悄跳船逃生,还抛售硅谷银行的股票和债券。如此一来,等于公开宣告自己遇到了大麻烦,反而加速了大客户提款。而且由于国债利率的升高,导致银行卖的越多,亏损越多,一通操作下来,硅谷银行亏掉了约18亿美元。这成为了压倒硅谷银行的最后一根稻草。

硅谷银行的风险管理现在已经成为业界新的反面标杆,嗅觉灵敏的美国商家立马将“硅谷银行风险管理团队”印在T恤上开卖了。

以上就是硅谷银行倒闭事件的概况,颇有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感觉。这个事件当然是美国金融界的大事,它折射出拜登极左的经济政策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给美国金融领域制造了系统性风险。尽管美联储可能会以暂停加息来缓解危机,但这实际上只是治标不治本。

从另一面说,相比拜登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为所有储户兜底,硅谷银行储户两天就全身而退,足额拿回存款,大陆河南村镇银行爆雷后的储户遭遇,只能用不忍目睹来形容。

自2022年4月起,就有储户在网上举报多家村镇银行无法取款、转账开始,到6月13号爆发储户被“赋红码”事件,再到7月中旬开始扭扭捏捏垫付一部分储户资金,一直到8月29号,最后一批最高上限的储户垫到50万元为止,不仅50万以上的储户没被买单。

不少人认为,河南村镇银行属于金融诈骗,与硅谷银行经营不善性质不同,因此不能将二者相比较。大家都知道,河南村镇银行爆雷的性质是储户存的钱不翼而飞了,到现在都没找到。在一个号称严密监管的体系里能出现这样的奇葩事件,只能说明这是制度结构性问题,理所当然要由银行及监管方承担理赔的责任。

硅谷银行的性质是储户的钱都明明白白在那里,被银行投资了长期国债,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出现流动性危机进而爆发了挤兑,属于风控管理不善经营不善与客户失去信心的问题,按理说应该由硅谷银行及其母公司在法定范围内自己承担责任,这与监管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是政策性问题。

也就是说,一个是原本就该全赔的,没有全赔撒赖了,另一个是原本可以不赔的,全赔了,所以这里比较的不是两个案子的性质问题,而是一个政府最起码的执政道德底线问题。

好的,还剩下一点时间,我们简要的说说今天路透社与华尔街日报踢爆的新闻:习近平准备下周出访莫斯科,同时准备与泽连斯基通话。

路透社今天的报导说,有知情人士称,习近平计划最早于下周前往俄罗斯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这比此前预期的要早。消息很简短,并没有透露相关的细节。而几乎同一时间,华尔街日报报导说,习近平计划在他下周访问莫斯科与普京会面之后,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进行自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的首次通话。

报导说,习近平与泽连斯基的会面预计将以虚拟方式举行,而且习近平正在考虑访问其他欧洲国家作为其俄罗斯之行的一部分,但他的完整行程尚未确定。

这个消息与此前报导说习近平准备在4、5月访问俄国提前了很多。习近平为什么在两会后立即出访,而且破天荒准备接受泽连斯基的喊话与其视频通话?这背后有什么算盘吗?

就我的观察,习近平大幅提前访俄时间,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个是西方援助乌克兰的主战坦克等重型武器已经陆续到位,芬兰和意大利开始讨论支援先进战机的问题,而且乌克兰在北约国家受训的大量部队也即将完成,俄乌双方在今年春季可能出现攻守相易的大变化。

另一个背景是习近平不久前才在北京高调会见了白俄总统,也以中间人身份促成断交了7年的沙特伊朗在北京谈判4天后宣布恢复外交关系。这些都凸显习近平重塑国际秩序的努力有了一定成效。在一向由美国主导的中东地区,中共突然完成了一个重建地区外交版图的动作,这对助长习近平的自我膨胀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习近平出访俄国,又准备通话泽连斯基,显然是想趁热打铁利用这个势头,用调停俄乌战争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此外,习近平也在利用这一系列的外交行动来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是中共与美国在中东、在欧洲等地区争夺国际话语权,重塑政治格局的一种图谋,是中共内修武备,外联盟友,积蓄力量的一部分。

通话泽连斯基,并不意味着习近平“联俄抗美”的方向会有所改变,这是他的既定战略,不可能轻易放弃。他实际上只是想要在为普京赢得喘息之机的同时,以中间人身份摸一下泽连斯基的底牌而已。

一句话,习近平彻底搞定连任之后,在开始对美国出招了。好的,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了,谢谢各位的观看和收听,我们下次再见。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远见快评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315/1877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