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海陵王南侵事件给赵构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在金国撤军之后,赵构随即将皇位传给了养子赵眘(是为宋孝宗),自己当了太上皇、
刚登基的宋孝宗面临着金国的军事压力,以及想要开创一番属于自己事业的动力,开始积极筹备对金国的军事行动,也就是后来的“隆兴北伐”。
打仗是需要花钱的,而且是流水般地花钱。宋高宗此前跟海陵王打仗就已经花了不少钱了,现在宋孝宗要改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财政更是捉襟见肘。正当他焦头烂额之际,建宁府(今福建建瓯)一个姓朱的巡辖马递铺(大致相当于骑马的传令兵或者通讯兵)给朝廷上报说:有百姓在距离建宁府二百四十多里的松溪县深山发现了一个银矿。
建宁府,原名建州,宋孝宗在绍兴三十二年登基以后,因为自己曾被宋高宗封为“建国公”,于是按照规矩将建州升府。
现在在他正需要钱的时候,他当初的封地突然发现了银矿,这简直是天降祥瑞,宋孝宗大手一挥,派朝廷去接收这个银矿,然后给它赐了一个吉祥的名字:瑞应场。
实际上,建州的百姓在绍兴年间就已经发现这个银矿了,但是他们一直悄悄地开采,没给朝廷汇报,很是发了几年横财。
朝廷为了奖赏朱递铺的功劳,就派他带人去接收瑞应场。结果刚一去,就跟在这里开采银矿的百姓发生了流血冲突,朱递铺和他的儿子都被打死在了矿场。
朝廷大为震怒,增派了人手前去接收,终于将这一群矿工镇压了下来,顺利把这个银矿收归国有,并且在银场给朱家父子建了一个祠,封他为“七宝大王”,命令矿工必须祭拜。
在朝廷接受大肆开采以后,瑞应场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此之前,银场周边都是连绵大山和参天大树,终日不见阳光,即便是盛夏时分也要穿夹衣御寒。结果不出二十年,方圆四十里的山林全部被砍成荒地。
在南宋初年,炼银是非常艰辛的一件事。
首先,需要有经验丰富能识别矿脉的人在石壁上分辨出黑色的银矿脉,然后再由人来沿着矿脉在石壁上凿出一个仅仅能够容一个人进去的洞穴,有时候甚至要挖到十几丈深,在里面点着烛火照明,才能找到适合大规模开采的银矿。由于洞穴里面不通风,再加上烟熏火燎的,矿工往往是满脸漆黑不成人形。
这种挖山的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不留神就会导致山体塌陷。几年之后的乾道年间这里就发生过一起塌陷,两边的山体朝着中间合拢了过来,当时就压死了五十多个人,汩汩鲜血顺着石缝流了出来,场面非常之恐怖。
矿工把开采出来的矿石运出来之后,先放到石臼里捣碎,然后磨成粉末,用丝绢过滤,再把过滤后的细砂放到水中去淘,去除掉黄色的石头,留下黑色的银矿石粉末。接下来,就把这些银矿石粉末用面糊和铅混合在一起煅烧,最后烧掉大部分杂质以后就变成了大片大片的掺铅银板入库。
随后就进入分配流程。
入库的银板被取出来剪成碎银,每五十三两为一包(其中三两为补贴的火耗),朝廷和负责采矿的在籍矿工三七分,朝廷收三成,矿工拿七成。
考虑到银子里面掺了铅,再加上矿工还要纳税,大致就相当于朝廷和矿工五五开(不要问我谁拿五)。
到后来,朝廷抽水越来越严重,几乎每一道工序都要抽水,瑞应场的矿工大约要被抽六次,矿工们称之为“过池”,比如水淘的时候叫“过水池”,掺铅的时候叫“过铅池”,烧灰的时候叫“过灰池”,等等等等。
至于矿工最后能够拿到几成,那就全凭当官的心情了。
2023-05-04
关键词:
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