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战争史上,有不射杀跳伞飞行员的潜规则,背后原因很现实。(示意图/达志影像)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人肉之躯在高科技武器面前,可说是不堪一击,往往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敌军消灭,不过即便如此,在近代的战争史中,依然存在着约定成俗的潜规则,那就是敌方飞行员跳伞时,严禁开枪射击,背后原因除了本着骑士精神之外,更重要的是飞行员养成不易,所以渐渐衍生出共识。
根据《新浪网》报导,空战中,飞行员因为战机被击毁而跳伞的情况时有所闻,不过在二战此前的战事上,有不射杀跳伞飞行员的共识,背后有两大原因,首先是经济考量,因为想要培养出优秀的飞行员需要耗费相当高昂的时间成本,透过经年累月的训练,才能上战场厮杀;再者,相较于其他兵种,飞行员属于高价值的作战力量,是空战中决定胜负的关键要素。
除去利益层面,不射杀跳伞飞行员也跟欧洲自古就推崇的“骑士精神”有关,攻击已经放下武器的人是不道德的,而战机就是飞行员的武器,因此当他从飞机上跳下来的那一刻,就等同于放下武器,没有任何危害性,加上半空中的飞行员是没有任何还击和防御能力的,这时向他开枪是胜之不武的事情,明显违背骑士精神,会遭到鄙视。
此外,1977年6月8日订立的《日内瓦公约》第一附加议定书中,第一次对保护跳伞中的飞行员有了明文规定,“从遇难飞机上跳伞降落的任何人,在其降落中,均不应成为攻击的对象。”不过即便先有不成文的共识,再有国际法保障,但由于战场上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仍不乏射杀跳伞飞行员的憾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