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喊出极端情况 习正加紧为中国陷入冲突作准备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日前提出“极限思维”、“极端情况”及“风高浪急惊涛骇浪”说,引起揣测。美媒分析,这些词语是暗示紧张局势可能升级,代表习近平正加紧为中国可能陷入冲突未雨绸缪。

习近平5月30日主持召开中共20届中央国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说,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而他6月7日视察内蒙古时则说,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为了保证“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能正常运行。

华尔街日报报道,在美中竞争加剧之际,习近平半个月内两次要求为“极端情况”做好准备,是在暗示紧张局势升级的可能性。

尽管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计划近日访问中国,重建两国政府间沟通管道,且中国也尝试修复与美国的关系,但习近平接连对“极端情况”发出预警,说明他并没有放松,仍努力修筑围栏保护经济和整个国家,因应与西方长期摩擦带来的冲击。

报道指出,中国学者金灿荣直言不讳地向民族主义报纸环球时报解读说,习近平提到的“极端情况”,正意味着“战争的危险”。而“中国时事通讯”(Sinocism)创办人利明璋(Bill Bishop)也指出,习近平的用词代表风险意识、危机感及做准备的必要性明显升级。

透过习近平在2022年10月中共20大进入第3个总书记任期后的多次发言,说明中国未来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大大降低对外国市场和技术的依赖,“在地缘政治方面具有韧性”的经济体。

报道提到,为中国政府提供谘询的政策顾问表示,最近频繁提到“极端情况”,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促使决策者和地方领导人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但对一个以出口为传统成长动力,且依赖西方高科技的经济体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这些政策顾问直指,习近平的长期经济顾问、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及现任副总理何立峰等高级助手,已受命制定相关计划,以便在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发生冲突而被大举制裁下,中国能保持经济发展。

报道认为,习近平这一表态反映出,在他视为“神圣使命”的“最终统一台湾”的问题上,来自美国的挑战加大。虽然中国有很多象征性的姿态,但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中国即将采取行动收复台湾。

这则报道指出,“极端”正成为一种新的口号,且在地方政府层面出现。根据官方发布的资讯,从沿海大都市上海到内陆的湖南省的地方领导人,都表示要为“极端情况”做好准备,但没有详细说明。

报道提到,中国一方面为紧张局势恶化的可能未雨绸缪,一方面努力与外国商界和美国修复关系,这种双管齐下的做法表明,习近平“不会冒险”。

延伸阅读:港媒:习近平为全球产业链与中国脱钩作准备

香港媒体指出,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周在内蒙考察时,在“双循环”议题上提出了应对“极端情况”的准备,这是为“全球产业链与中国彻底脱钩”作最坏的打算和准备。

明报今日刊登文章指出,根据官方媒体的报导,他在参观呼和浩特中环产业园之后表示,“构建国内大循环是为了保证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能够正常运行……”。

人民日报后来在一篇“纪实”中披露,习近平当时的原话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把国内大循环搞好,这是治本之策。‘双循环’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活下去、活得更好。我们敞开大门,谁来与我们合作都欢迎。经济全球化是大道,大家合作共赢才是最好的。”

文章表示,由此可见,习近平所说的“极端情况”是指“当别人不给我们开门的时候”,因此,经济发展以国内大循环(内循环)为主,也就是为全球产业链与中国彻底脱钩作最坏的打算和准备。

文章并指出,上述“纪实”把应对“极端情况”的举措当作“首先”之事和“治本之策”,说到“别人不给我们开门”时,不但要“活下去”,还要“活得更好”,这就有点主动为之的意味。

据分析,“内循环”产生的背景是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当时中国因被指是病毒来源地,遭到世界多国封锁。但在疫情3年后开放的今日,美国和西方世界又以“去风险”为名掀起一波与中国产业供应链的脱钩潮,所以,习近平眼中的“极端情况”并未完全解除。

文章认为,以习近平的底线思维、忧患意识来看,应对“极端情况”的防风险措施,成为日常施政的新常态不足为奇。

责任编辑: 夏雨荷  来源:中央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614/191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