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俄军750架战斗机却没制空权 问题出在哪

美国“Military Watch”网站相关文章截图

数日前,美国“Military Watch”网站撰文,就当下俄罗斯空天军战斗机型号、规模、性能,做了一个简单排列。在一窥俄罗斯战斗机部队大致建制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存在的几个问题。这对于深刻理解俄军在战场上的表现,尤其是在基本控制空中战场的情况下,一直未能打出外界期待的效果,给予了很好地诠释。

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10架苏-57,作为当下俄军单机性能最出色的战斗机,苏-57是俄空天军未来的希望。其虽然隐身性能略逊,雷达和光电搜索系统也存在缺陷,但高度重视远程空中打击和复杂武器的搭载。当下改进型苏-57M已经首飞,预计将在2024年取代基础型进入量产,假如公开的76架苏-57生产计划能如期实现,那么至少应对西部方向非隐身战机的威胁,没有太大问题。从俄罗斯国防部的流出的消息来看,苏-57已经切实加入乌克兰战场,并完成了防空压制、对空作战等任务,不管其和其他隐身战机的性能对比如何,当下和未来的俄空天军,都迫切需要这款重型隐身战机站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苏联时期生产的米格-31系列,在战争爆发后表现出色,按照用途和编号改进,俄军米格-31编队可以分为两支。其中105架米格-31BS/BSM,可以认为是米格-31原定设计方案的现代化改进队伍,本质上依然作为一款重型截击机存在。优异的作战高度、速度数据,以及强悍的雷达和导弹搭载能力,使得其远程对空作战效果独树一帜。按照美媒报道,一架米格-31BS/BSM在数月前,使用理论最大射程300千米(一说400千米)的R-37M超远程空空导弹,在200多千米距离上,击落了乌军一架苏-24战斗轰炸机,开创了全球实战中最远空战记录。相比之下,32架米格-31K/I则是为满足“匕首”搭载需求的改进型号,其中米格-31I是强化航电系统的最新版本。之前的实战表明,其挂载的Kh-47M2“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能够有效突破“爱国者”的拦截,是当下俄军最具威慑的战术攻击力量。

苏-57对俄罗斯空天军至关重要

米格-31作为截击机使用时载弹量很大

114架苏-35S的名气同样很大,这款设计思路源自苏联末期的单座多用途战机,在2014年正式投入使用。虽然外界总是将目光放在,其对外出口时的种种故事上,但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高频使用,证明了苏-35S的意义。经过强化的矢量推力发动机、号称无源相控阵雷达极限的“雪豹-E”,甚至是光电探测和翼尖搭载的辅助雷达系统,赋予了这款战机在俄罗斯军工体系下的极限战力。在地面防空系统的支援下,苏-35S虽然也损失数架,但其击落的乌军战机远超于自身损失数量,甚至很有可能是冷战结束后单场战争空中击落的最高数字。

外销艰难是苏-35S最大的痛点

130架苏-34同样是基于苏联末期项目演变而来,这也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空天军采购数量最多的一款子型号。作为“全球最后的战斗轰炸机”,苏-34开始量产时,连中国歼轰-7A的生产都已经接近尾声。俄军之所以斥重金发展这款并列双座重型机,是因为其是苏联经典的前线远程打击学说代表。俄空天军虽然经历了数次军改,装备规模和性能也与苏联空军区别很大,但骨子里依然是继承苏联军事思想发展而来。苏-34的战斗定位并没有什么问题,欧洲平原的特殊作战环境,也利于发挥远程超音速战斗轰炸机的优势,其本身性能也基本做到了“侧卫”机体的极限。只不过俄军防空压制体系未竞全功,残余的中远程防空系统对苏-34造成重创,降低了外界对这款战机的评价。现在改进了航电和火控系统的苏-34M已经开始交付,新的征程即将开始。

113架苏-30SM/SM2是款很传奇的型号,其技术源自俄罗斯对印度出口的苏-30MKI,双发双座的设计使得其对地攻击效果不俗,在实战中往往与苏-34并肩作战。得益于苏-30MKI成熟的生产体系,苏-30SM系列最大的优势是造价低廉,实际性能并不突出,实战表现也没有特别亮眼的地方。但它本身“什么都能干”的特性,又使得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真实诠释了现代作战体系中多用途战机的万金油特质。由于苏-30SM发展时间较早,其也是唯一在战前列装改进型苏-30SM2的量产装备,只可惜苏-30SM2的改进主要集中在发动机上,并且数量也很有限,并没有彻底改善苏-30SM系列的作战环境。

首批交付的4架苏-30SM2战机

在这些战机之外,俄空天军还有像苏-27SM系列、苏-30M2(从苏-30MKK上演变)、米格-35、米格-29SMT/UBT、苏-24以及最基础的苏-27S和米格-29/UB等零零散散大约250余架战机。这些战机中不少也号称经历了现代化改装,但由于乌军防空系统性能不俗,威胁甚大,因此基本没有加入前线战斗,即使有些战机就部署在克里米亚半岛机场。

换句话说,在约750架现代化战斗机队伍中,有三分之一其实只能在后方执行辅助任务,无法抵达前线,剩余战机在满足其他方面需求,又分出轮换、后备机队的情况下,很难完全控制广袤的战场。而像米格-31这类苏联时代生产的型号,虽然性能可观但保障条件有限,频频在训练中失事。再加上大部分战机航电、机载武器和火控系统都落后时代,针对性强化的改进型号直到战争开始后才提上日程,最终呈现的就是明明享有战术优势,却始终无法彻底控制空中战场的一幕。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军武次位面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805/193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