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父母的三观里,藏着孩子20年后的样子

之前看到一个视频,董宇辉说每当自己回家,妈妈都会对他说:“儿啊,我只想让你成为一个快乐的‘傻子’。”

当时董宇辉听到这个答案,心中全是芥蒂,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要去做一个快乐的“傻子”?

看他满心疑惑,妈妈只说了句:“你别失眠,好好吃饭,颈椎不疼。妈就想让你成为一个快乐的‘傻子’。”

直到多年后再回忆,他才真正读懂了妈妈当年对他深沉的爱。

相比世俗定义中的成功,在妈妈的眼里,他能健康、快乐,活得轻松自在,比什么都重要。

妈妈当年对他的期许,也成为了他长大后,多次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支柱。

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亚曾说过:“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微缩。”

父母给孩子的三观和人生态度,都会成为孩子未来面对世界的样子。

一个孩子人生最大的助力,从来不是来自于外界条件的加诸,而是源自成长时期,父母曾在他们身上种了什么样的“种子”。

成绩,从来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一位教育从业者在接受采访时说起,她曾遇到一个让她特别心疼的孩子。

这个孩子说自己想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努力了,成绩还是只有15分,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了。

继续深聊才知道,原来这个孩子从一二年级开始,一放学就被妈妈关在家里,不能去任何地方,只呆在家里写作业。

从小到大,妈妈就告诉他要考高分,可是他并不知道考高分是为什么?他觉得考好成绩的唯一意义就是取悦父母,因为分数不好,妈妈就不会爱他,只有好分数,才能换得妈妈的爱。

他认为这是一场交易,好分数才能证明自己在妈妈心中有价值。

有句话说:“成功的感觉来自于内心,而非取决于外在的标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内在价值,当父母给他们设定了成功的标准时,也就限定了孩子的各种可能性。

电视剧《小别离》中,有着同样让人窒息的一幕。

女儿方朵朵因为突然得知同学要出国的消息,心情被影响导致考试发挥失常。

在看到考试卷后,朵朵的妈妈正襟危坐,开始机关枪式地质问:

“你哪里错了?”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我不相信这是你考出来的成绩。”

“我不管你发生什么事,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你的成绩!”

“给你将功补过的机会,下次必须90分以上。”

“我不管如何,数据能代表一切。”

为了补上成绩,她给女儿设定了做题计划,一张卷子做完休息5分钟继续下一张,看到女儿困得眼睛睁不开,她说:

“你到极限后,咬牙,再坚持,再到极限,再咬牙,再坚持……”

女儿实在熬不住,在爷爷奶奶家吃饭时都能趴桌子上睡着。可朵朵的妈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是埋怨孩子不按照她的要求做,哭诉自己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直到女儿歇斯底里地发出控诉:“你们尊重的只有成绩,我在你们眼里只是分数机器。”她才彻底清醒。

在另一段视频中,有另外一个妈妈,她在遇到同样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就很值得学习。

同样在看到儿子只有60分的成绩单时,这位妈妈一开始也准备爆发。

可就在情绪爆发的那一刻,她突然想起,有次深夜她看到儿子伏案用功的一幕,哪怕困到不行,孩子也在埋头努力。

这位妈妈试着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然后给儿子夹了他喜欢吃的菜,并鼓励他:“儿子,你做得很棒!”

她用行动去肯定了孩子的努力,用行动告诉了孩子:比起成绩,是否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

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遇到各种问题的过程。

面对各种各样的意外,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的态度。

你焦虑、失控,他只能用叛逆来和你对抗;

你鼓励、肯定,情绪稳定,他会学习你的应对方式,去应对他的错误和意外。

不要期待一个孩子具备比你更优异的处理压力和焦虑的能力。

当孩子出现问题,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传递给他们焦虑的情绪,而是引导他们如何根据现状寻找最佳解决方法。

你传递给他的是什么,他反馈给你的就是什么。

成绩好坏并不能决定孩子的一切。

相反,父母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和压力的方式、行为、思维习惯……这些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

孩子的一生,早已被父母烙印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起孩子们的兴趣特长。

我开玩笑地说,自己女儿胳膊短腿短没有跳舞天赋,五音不全也不适合唱歌,画画和运动也是平平无奇。

可就是这样看似一无所长的女儿,唯独语感还不错。

记得她还不到五岁时,有次看着外面狂风不止,暴雨即将来临,突然就冒出了一句:“雁高飞,雨低回。”

虽然语意并不太通,但至少有那么一点意韵。

而这些,都源于小时候我曾教她读过和背过一首首诗词。当初一点点的积累,竟然也能在不久后开出了一朵稚嫩的“花”。

孩子的一生,是在接受和适应这个世界的理念中,不断被塑造和改变的,但唯独父母在他们身上细节的烙印和积累,会一直保留下来。

富二代中,董明珠的儿子董东东,每次被提起都能引来一众赞叹。

虽然母亲早已为他打下一片江山,只要不过分挥霍,基本可以让他一生无忧。但他依然谦逊低调,勤奋努力。

当初母亲向他抛出格力的橄榄枝时,他一点都不犹豫就拒绝了。他说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甚至希望母亲不要主动向媒体提到他,因为他不想顶着“董明珠儿子”的光环。

而这一切,都源于母亲对他的影响:“我的妈妈是从零开始的,我是她的儿子,我也可以从零开始。”

母亲曾经奋斗的样子,成为了如今孩子奋斗的模板。

俞敏洪曾在采访中说,自己当年求学时,母亲为了帮他找到一个补习名额,直到深夜,才披着一身泥泞回到家。

他说,当他看到母亲的狼狈时,就觉得自己必须要好好学习。

初次看到这段内容时,我曾浅显地理解为:母亲的付出让俞敏洪觉得心疼,所以想要拼命读书回报母亲。

直到多年后,再次在视频中看到俞敏洪提起这段故事,才明白,当时的少年俞敏洪,除了对母亲的心疼外,更多的是从母亲身上看到了那股坚韧和不放弃的劲儿,还有为了想做成一件事去拼命努力的态度。

孩子如何面对世界,不是完全复制父母的样子,也不是按照父母期待的样子生长。

而是他们在模仿父母后,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最终找出一套足够自洽的成长法则。

就像董宇辉的妈妈希望他快乐简单、健康幸福就好,妈妈对董宇辉的期待也烙印进了他的人生中。所以他会在直播时说,如果将来自己有了孩子,成功不会是他孩子人生的第一等钥匙,而是希望他能够:

有健康的体魄,免于疾病的折磨;

有正确的三观,时刻能保持清晰;

有感受幸福的能力,不去蹉跎自己的一生;

有稳定的情绪状态,不折磨自己,不折磨身边的人。

父母的三观里,藏着孩子20年后的样子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影响到底有多大?”

有人回答:“就是某一天,当他们离开后,我无论独自面对什么,他们依然是我心中的力量。”

演员大张伟读书时,想像舞台上的那些人一样弹琴、玩摇滚,老师和别的家长都觉得他疯了,唯独母亲义无反顾地支持他。

有段时间,他看着舞台上的人穿着破洞裤子,觉得他们非常酷,结果第二天妈妈就给他缝了一条一模一样的裤子。

虽然他的母亲的意识里并不理解儿子喜欢的这些新兴事物,但她依然选择了支持。

母亲的那句,“我不希望儿子成为我希望的那个人,而是成为他自己。”一直支撑着大张伟在音乐道路上一路向前。

可以说,是母亲的无条件支持,给了他往后人生一往无前的动力。

《父母的觉醒》中写道: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养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让你的三观,成为他们的精神指引。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807/1937320.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