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灵之灯 > 正文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都看明白了这四件事

所谓见过世面,就是了解这世界。它的样子,它的成色,它的习性,它的规则……见过真实的生活,你才会知道如何跟这世界好好相处。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都看明白了四件事,活出了一种说不出的高级感。

01

不用自己的尺子衡量别人

在知乎上有人问:有哪些看似聪明,实则很傻的行为?

最高赞的答案只有四个字:好为人师。

在现实中,有太多好为人师的人,他们喜欢用自己的三观来要求整个世界,喜欢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评判别人。

大家在讨论最近大火的电视剧,他们来一句:看电视剧的,都是闲得发慌;

别人喜欢花钱买自己喜欢,他们说:真是有钱烧得慌;

别人喜欢买课听课,他们说:交智商税;

别人在朋友圈发一些对生活的感慨,他们来评论:负能量太多,价值观不对。

还有更甚者,总是试图说服别人,改变别人。孟子早就讲过:“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是毛病,得改。

而见过世面的人,从不这么干。

什么叫见过世面?就是不拿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别人,学会尊重,接纳不同。

他们明白,自己在很多时候都是无知的,所以从来不随便指点别人。

他们深知,世界很大,活法很多,谁也没有义务必须要按照你的那一套标准行事。

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尊重不同是一种境界。一个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从来都不寻求所有东西都一致,“和而不同”,是他们秉持的人生信条。

02

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有个知名记者,经常有机会采访大佬、领导、明星。有人问:采访他们时,你会怯场么?她回答:

我从不怯场,因为我觉得人都是生而平等的,我不会因为一个人是民工或者一个人是总理,我就对他们有不同的态度。作为一个传媒人,对待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态度都应该是平等的,一样的。

这,是待人接物的不卑不亢,同样,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什么是不卑不亢?

就是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不低声下气,在比自己差的人面前不傲慢自大。这就是见过世面之后的体面。

见过世面的人,对这世界熟稔于胸,所以行走期间时自有一份从容、笃定,有充足的安全感,能理解这世界的复杂,也有准确的判断力。他们做事情得心应手,对未来胸有成竹,就算遇到不期而至的意外,也会不急不躁,平和接纳,理性处理。

而没见过多大世面的人,会狭促,会怯懦,会不知所措,会一步步走错。

一个是在光亮里大步前行,一个是在黑暗里小心摸索。毫无疑问,他们的人生,是不同的。

03

能享受阳光,也能扛住风雨

关于溥仪,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故事。

国学大师王国维是溥仪的老师,溥仪对他非常敬重。王国维对古董颇有研究,有天他邀请溥仪到家中做客,给溥仪展示自己珍藏了半生的古董字画、金石玉器。

溥仪看了看并没有多大兴趣。而是随手指了几个说,“这些东西肯定是假的”。王国维不服,找来了同行帮忙鉴别,结果这几件古玩真的是赝品。

王国维瞬间感慨,溥仪年纪轻轻却见识如此之高,实在令人敬佩。溥仪却说:

说不懂你们那些个鉴别的方法、技术,我就是看你那几件玩意,和我家里的那些个不太一样罢了。

所谓见识,很多时候是从小到大的耳濡目染,见过的世面越多,越有分辨力。

而那些世面和眼界,从来不在表面上,而在骨子里。

曾看到一张图片,是二战日本战败以后,溥仪在东京法庭接受审判的照片。照片里,溥仪虽然坐在被告席上,却后背直挺衣装整齐,依旧保持着王者的气度。

哪怕身为囚徒,依然有自己的风骨。

哪怕生活颠沛流离,他都能用丰富而坚定的内心安顿自己。

你看,真正见过世面的人,能享受最好的,亦能接受最坏的,会讲究,也能将就,不管多难,依旧满怀希望。

04

见天地,而后见自己

人的一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女士从小在农村长大,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离家二十里的小镇。她二十岁就嫁人了,二十五岁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

后来生活太难,她选择出来打工。出来之后,她才知道,原来还有很多女生二十五岁还在读书,还可以向父母撒娇,还可以去买可爱的玩偶。她才知道,城市里面的交通工具有这么多种,不是所有的地方,靠脚就能走到。

原来生活除了柴米油盐,还有周末和花园。

不曾见过天地,你何曾知道自己的渺小;不曾见过众生,你何曾知道生命的多彩。

行万里路,不是说要去多远的地方,拍拍照片,发个朋友圈,而是通过看世界,看众生,从而领悟生活,看到自己。

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相,所以宽容;

见了天地,体会了伟大与渺小,所以谦卑;

见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达。

见过世面的人,才知道自己怎么活最舒服。面对生活,也能时刻保持从容微笑。

眼界,决定你能看到的风景。

一个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以梦为马,以初心为荣,因为经历而变得从容、通透和睿智。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悦读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901/1948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