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人越长大,越喜欢沉默?
有个高赞回答:因为有些人无话可说,有些话无人可说。
当年岁渐长,经历的事情越多越沉默。
明明有不少话想说,可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
明明被误解了,却不去解释,继续生活。
不是老了,而是成熟了。
上半生,看淡了许多事,看清了许多人;下半生,与其喧哗,不如沉默。
有的话,不必说
年轻时,经历得少,总在意别人的看法。
听到闲言碎语就忙着解释,被人误会便急于争辩,反而说多错多,百口莫辩。
接触的人和事多了就知道: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懂你的人不必解释,不懂你的人何必解释。
北宋有个名相叫富弼,以长于辩论闻名。
某天,一个穷秀才当街拦住富弼说:“听闻你能言善辩,我来问你一个问题。”
富弼面无愠色,温声答道:“可以,您请说。”
“若有人公然辱骂你,你该如何应对?”
“我会装作没有听见。”
那人嘲笑富弼原来是个缩头乌龟,浪得虚名,转身离去。
一旁的仆人急了:“这人如此无礼,为何不见您反驳?”
富弼说:“此人带着怒气而来。我若与他争论,必定吵得面红耳赤,即便吵赢了他,也是口服心不服。如此徒劳无益,我又何必与他相争呢?”
旁人的嘲笑怒骂,不必太当真,自己知道自己,自己明白自己就够了。
是是非非,自有老天评断,由他笑,随他骂,我自仰天大笑。
任其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不改人生路。
时间不语,却总能回答所有问题;沉默不语,就是最好的回应。
有的话,不能说
电影《一个时代的婚恋观》中,有这样一个桥段。
男主角查尔斯,在一场宴会上遇见了一位不太熟的朋友。
查尔斯想跟对方熟络起来,就没话找话,关心地问:“你女朋友最近好吗?”
朋友笑道:“她已经不是我女朋友了。”
查尔斯一听,立刻安慰他:“别难过,人们说她一直跟陶比有染。”
这时,那位朋友一脸震惊,然后面色一冷说:“她已经是我的妻子了!”
气氛突然变得尴尬,查尔斯简直想挖个地洞飞速逃走。
独处守住心,群处守住嘴。慎言,恰恰反映一个人的分寸感。
人人都有一张嘴。但能说话,不代表会说话;说得多,不代表说得对。
周国平曾在《安静的位置》一书里写道:
“比起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有时更喜欢和不爱说话的人待在一起。
“那种‘不用听废话,更不用逼自己讲废话’的感觉,让人心情舒畅。”
会说话,是一种本事;懂得适时沉默,管住嘴,是一种境界,也是人一生中最难的修行。
有些话,不想说
作家亦舒曾说:
“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
沉默是金。不喧哗、不声张,自有不动声色的力量。
北宋名家范仲淹一岁丧父,母亲改嫁。
为生活所迫,他跟随母亲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继父的孩子讥讽他,邻居的孩子嘲笑他。
年少的他,日日挑灯夜读,困倦到了极致,就用凉水浇脸,驱除倦意。
他煮一锅黏稠的粥,待凉了以后分成两份,早晚各吃一份。
拌上一点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美餐一顿”了。
这般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不与外人说。
多年以后,终成大果。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面对人生苦海上掀起的风浪,不向四周号哭,不与旁人诉苦。
与其抱怨,不如蓄力解决问题。
用沉默代替杂音,在沉默中修炼、沉淀,在独处时静静反思与消化。
沉默,是一种无声却磅礴的力量。
它能教会你坚强,在苦难的暗夜里突围,终将破壳重生,光芒万丈。
网络上有句流传甚广的话:“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
拥抱沉默是人生必经的路。
大概每个看清生活真相的人,都把人生调成了“静音模式”,不畏、不惧,也不声张。
做一朵只为自己盛开的花,在无声中绽放,静静地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