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颜宝刚:香港抢大陆人才不理想 多数是拿香港做跳板“润”

—盘点施政报告——一年下来“抢”到几多?

作者:
过去一年香港人才政策的“红利”,直接带动了移民中介生意,内地社交网络小红书上,就充斥着“500元全家拿香港身份”、“一千元做‘优才’赴港”的广告和宣传。当中不少内地申请者看中的是香港的社会和教育资源,更因审批过于宽松,被部分申请人钻空子,遭外界诟病像一张两年期无限进出的“港澳旅行签注”。他们当中,真正有意来港工作的人不多,更多为的是在内地“润”的风气下“留一条退路”。

一年又过,特首李家超将公布第二份施政报告,市场焦点都放在楼市“减辣”的力度有多大?但大家对去年提出的首份施政报告措施,请问又记得几多?

如果你记得一个“抢”字,那恭喜你,是真正掌握了去年施政报告的“核心思想”:

1.“抢人才”-“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2.“抢企业”-设立香港投资管理公司

3.“抢家族办公室”-吸引全球富豪于本港成立家族办公室

1.“抢家族办公室”-对在港开设办事处反应冷淡

先谈家族办公室。我自己一直有跟进香港及新加坡两地吸纳家族办公室的进度,在本栏亦不止一次以“双城记”作比较,现在事隔近一年,到底措施取得几大成效?

答案是:不知道。

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报告提出香港要致力吸引全球富豪于本港成立家族办公室,更指定一个关键绩效指标(KPI):目标至2025年有至少200家全球顶级家族办公室在港建立办事处。

顾名思义,家族办公室是为富裕家族处理财富管理和投资的私人控股公司。过去一年,投资推广署在旗下成立了FamilyOfficeHK,获拨款一亿元进行推广,通过家族办公室税务宽减条例提供优惠,并在今年三月在香港举办了“裕泽香江”的高峰论坛,吸引超过400人参与。演讲嘉宾名单更是“粒粒皆星”,当中包括新地执行董事郭基煇,盈科拓展主席李泽楷,以及刚公布分拆的红杉资本中国创办人沈南鹏。

不过实际上到底有多大成效?KPI指标达到几多?《日经新闻》上周刚发表了一篇专题报道,提出虽然政府已在全球进行路演,并提供税收优惠,惟家族办公室顾问反应“依然冷淡”。

报道引述投资推广署辖下FamilyOfficeHK团队表示,未有家族办公室的统计数据可以提供,但家族办公室对在本港成立办事处的兴趣激增,但无披露有多少查询已经落实。

近年新加坡政府为合格的家族办公室提供一系列的投资税收减免,当地的家族办公室数量亦从2020年底的400个激增至去年的1100个,而按数据分析公司Handshakes资料显示,新加坡家族办公室数目实际更估计已迫近1500个。到今年这个增长非但没有停止,数目反而是进一步攀升,Handshakes指今年首季新加坡已新增逾180个家办办公室开始运作;这一个季度的增长,已经几乎是香港特首提出三年的KPI数目,即是人家一季已经达到我们财金官员三年的政策目标,这不可能吧?

有调查显示,中美的紧张关系亦是令财富管理机构及家族办公室忧虑的原因。有财富管理公司负责人表示,曾接见同一家族办公室下多名客户,多数都要求将资金迁出中国。有新加坡最大律师事务所表示,对于尚未在内地以外地区成立家族办公室的客户而言,考虑到资金的安全性,选择新加坡较香港为佳。

2.“抢企业”-设立香港投资管理公司对接“国家战略”

去年施政报告“抢企业”最抢眼招数,就是设立“港版淡马锡”的“香港投资管理公司”,并由“未来基金”拨款300亿成立新的“共同投资基金”,连同其他增长组合总规模达620亿元,由政府主导投资策略产业,吸引更多企业在港发展。

“香港投资管理公司”由倡议到成立,整整接近一年时间,今个月初终于公布掌舵人人选:由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货币管理)陈家齐出任第一任首席执行官,任期3年。拥有大律师资格的陈家齐,目前年仅40多岁,本身是政务官(AO)出身,自2010年加入金管局后,于2018年获委任为外汇基金投资办公室首席投资官(私募市场),并在2020年获委任为助理总裁(货币管理),累积了储备管理及货币管理经验,亦对创投及私募投资环节方面有丰富经验,我认同陈家齐是合适人选。

但愈适合的人选反而更突出了问题:这家投资公司要“抢企业”,但这些企业到底对香港是否真的有利?

有别于“未来基金”由不同基金管理人合作投资的模式,这个300亿的“共同投资基金”会更主动作直接投资,亦不一定投入创科项目,容许投资的项目属长期及涉及风险。李家超去年形容,成立“香港投资管理公司”属破格决定,最终目标不只是赚钱,也为增加本港整体产业发展及机遇。

投资企业只需要“带来策略性意义”,就已经符合“抢企业”的精神,哪怕最后是亏损收场亦不重要。这正是去年施政报告另一重大隐藏重点:对接国家战略增强发展动能,包括“十四五”规划、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显然香港的“策略性未来”,就是建基于与内地对接,“共同投资基金”瞄准的就是相关的内地国企及民企,很可能将香港人多年来累积的储备“未来基金”变相“送中”。

3.“抢人才”-KPI达标了,但他们愿意留下吗?

今届政府最成功的措施,首推“抢人才”,是众多“抢”目标中最成功一项。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日就表明,截至今年9月,各项输入人才计划一共收到16万宗申请,其中超过10万宗获批,至今已有6万名获批签证的人才抵港,远超过政府年初定下全年3.5万人的目标。当中约三分之一、超过5万宗更是来自“高才通计划”,当中绝大部分均是内地专才。

粗略估计香港过去三年有近30万人移民离港(当中BNO Visa占15万份,其中是移民至加拿大、美国、台湾等地),单是一年度就已经补充了10万名工作人口,难怪好像前金管局总裁任志刚所言,“呢啲是否香港需要嘅人才?喺香港安全或国家安全层面系一个好处,你可以当无流失过香港应有嘅人才。”

过去一年香港人才政策的“红利”,直接带动了移民中介生意,内地社交网络小红书上,就充斥着“500元全家拿香港身份”、“一千元做‘优才’赴港”的广告和宣传。当中不少内地申请者看中的是香港的社会和教育资源,更因审批过于宽松,被部分申请人钻空子,遭外界诟病像一张两年期无限进出的“港澳旅行签注”。他们当中,真正有意来港工作的人不多,更多为的是在内地“润”的风气下“留一条退路”。

有研究指出,据过去多年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来港工作并取得居留权的人数,只有12%在居港满七年后申请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而据“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来港定居的人士亦为数不多,政府每年批准的申请仅数百宗,低于每年1000个配额的水平。

香港商界近年抱怨补充人手困难重重,特别是有经验的中层人员不是移民就是非常抢手,这些内地下来的“高才通”真的能够填补空白?况且特区政府没有跟进数据可以了解当中有几多人真的入境,之后又有几多会留低?表面上KPI是达到了,但当中有几多是抱住攞一张“港澳旅行签注”,恐怕大家心中有数。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024/1969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