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深情感慨道:“我的创作,都源自故乡的热土,我每年都回老家待一段时间,接地气,了解日益变化的乡村生活,这是我创作的源泉。”的确,作为著名的“乡村作家”在莫言的笔下,出现最多的是农村,其许多作品的人物原型,都来源于他的左邻右舍。
莫言将身体中血液中流淌着的对故乡那份“潜在的爱恋”,融进了充满理想的“高密东北乡”。然而,当莫言功成名就,一夜成名回到故乡后,却发现物是人非,很多人和事早已变了模样。因此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恨故乡,是因为那里的人总是愚昧,踩高捧低。可他也热爱故乡,当他回家时,骨子里流淌的血液、熟悉的乡音,让莫言明白,他离不开故乡。
如今,莫言已经步入晚年,对于故乡的人和事,他也产生了新的思考,无论是落叶归根,还是远离故乡,都要慎重考虑。比如,在《晚熟的人》中,莫言提醒世人:人到晚年,六十岁之后,回故乡吃一顿饭,就会明白这“三个真相”
曾经和村里人的争执,已经毫无意义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道:“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年轻时,大家总是互不相让,你占我一厘,我抢你一毫。为了巴掌大的地方,和故乡的人争得面红耳赤。可如今人老了,六十岁过后,回到故乡后才深有感触莫言所说的,往日的恩怨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人终究是要向前看的。
那些曾经和村里人产生的争执,矛盾,都远不如此心安处是吾乡,晚年了,上了岁数,只想求个内心的安稳与生活的宁静。
人情变得淡薄,很多熟人,早已生分
《晚熟的人》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其在你不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人那里苦苦挣扎,不如在这几朵祥云下面快乐散步。”到了晚年,参加故乡的饭局时,才会慕然发现,曾经的熟人,早已变得生分。或许你回到故乡,本想借着吃饭的机会,好好叙叙旧。结果就是“该来的,并没有来;不该来的,倒是来了”。
因此,不妨学学莫言告诉我们的那样,不必因为人情的淡薄而伤心,你不来,我不往,当亲也不亲。六十岁了,往后余生将时间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人和事上,才能越来越顺遂。
相聚时难别亦难,许多长辈,一见永别
莫言说道:“人生四然;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所然,顺其自然。”人上了年纪过后,恐怕最见不得的便是“离别”了吧。你和故乡见了一面,可匆匆忙忙之间,又要离开。相聚时难别亦难,许多长辈,真是每一次见面,那便是最后一面。六十岁的人了,父母还在的,恐怕寥寥无几吧?昔日的长辈老友,还在吗?只有那一座矮矮的坟,埋住了故乡的灵魂。
然而,生命是脆弱的,岁月是无情的。我们无法阻挡时间的脚步,就只好像莫言所说的那样,顺其自然,既然走出了故乡,那边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