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不堪回首的“文革”往事: 谁之过

作者:

老兵兴起的快,失势的也快,也就活跃了大约半年。1967年2月,北外附校开始批判执行了“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红卫兵。3月,解放军进校,组织军训。我外出串联回来在家休息了三天,便返校参加运动。我们班——当时称“红五排”——连续开会,对老兵进行批评。

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在3月21日的日记里,我就殴打老师的恶行做了自我检讨。我写道,那天晚上,跑下楼看到一些同学正在痛打老师。一开始,心里还感觉不对劲儿。可是又一想,“这种想法对头吗?”你看,他们打得是多么狠,恨得是多么咬牙切齿。对敌人不能怜悯,不能有丝毫的怜悯啊!我的阶级感情上哪去了?这时又听到有人说张福臻有血债,于是怒火万丈。

直到现在,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何“文革”之初那么多青年学生,甚至一些尚未成年的小女生,会变得如此凶残,没有人性。究其思想根源,我觉得,这跟我们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当时的政治形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回顾“文革”前的学习生活,应该说总体上是好的,学校是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学生的,并不像毛说得那样耸人听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了我们的学校。

事实上,学校始终掌握在共产党手中,我们校长、副校长都是外交部派来的,政治课一直都有,思想工作一刻也未曾放松。不过,那时的政治教育有个突出特点:煽动阶级仇恨、鼓吹阶级斗争。

我们是听着前辈流血牺牲的故事长大的,伴随我们成长的是《星火燎原》《红旗飘飘》这类歌颂共产党人英雄事迹的红色书籍。《红楼梦》这种书,家里当然有,但我实在看不下去。台湾蒋勋老师说,他在跟林黛玉贾宝玉年龄相仿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而且读得如醉如痴。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不是我的菜,我喜欢看而且能够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书籍都是《红岩》《烈火金刚》《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等革命题材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很少,被大力推崇的是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学习英雄是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中学政治课本《道德品质教育》里就有介绍14岁加入中共、15岁就惨死在敌人铡刀下刘胡兰的篇章。我们渴望成为这样的英雄,为自己没有出生在革命战争年代,未能亲自上战场杀敌而感到遗憾。

中共建政后的英雄样板则有以身殉职的年轻士兵雷锋。雷锋并不像有些人以为的只知道做好事。他有一句名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把雷锋精神概括为“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昂”。

“亲不亲,阶级分”。跟阶级敌人和坏人坏事进行毫不留情斗争的观念,就这样灌输到我们头脑里了。我自认性格软弱,但党的教育并非没有作用。有一次坐电车回校,中途上来个中年男子,坐到我身旁。为了少付费,他在买票时故意少说了几站。我当即向售票员阿姨揭发了他的欺骗行为。

“5·16通知”吹响了文化大革命的号角。按照我们的理解,“文革”就是一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是伟大领袖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发动的,是为了不让广大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否则的话,就会有千百万人头落地,而首先受到反攻倒算的就是我们这些“红二代”。所以,我们要牢记阶级仇、民族恨,誓死保卫毛主席,保卫父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红色江山。身为革命接班人,我们一个个豪情万丈,发出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我们不造反谁造反”的誓言。

因此,我们不以打人为耻,反以为荣,似乎打人越狠,阶级斗争觉悟就越高,无产阶级立场就越坚定。我把两位张老师完全当成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了。打完老师后甚至还说,“真是大快人心,我的皮带立了功。”

多年后在谈起“文革”时,一位朋友告诉我,她调查过,当时打人者都是做给别人看的。我说,不见得,但是没做进一步解释。其实,就我本人而言,打人是打给自己看的,我要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的革命派,能不能在对敌斗争中克服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站稳革命立场。

一些领导的讲话也助长了打人之风。江青在1967年说,“革命风暴中出现打人的事情不是坏事。伟大领袖说过,‘好人打坏人,活该;坏人打好人,好人光荣;好人打好人是误会,不打不相识。’今后不要再打人了。”此后,“好人打坏人,活该”这句话流传甚广,经常被打人者挂在嘴边,使打人合理化了。

江青话声刚落,就发生了我班一名红卫兵在校外被对立派打伤险些丧命的事件。我怒不可遏,当即在日记中写下报复性文字:“我们不能太幼稚了,不能太书生气十足了。他们已经下手了,我们也只有打,只有坚决地站在自卫的立场上予以有力的还击,实行江青同志所说的‘文攻武卫’。红卫兵不是好惹的,血债要用血来还,这个仇我们一定要报!!!”

有人说,众多青少年卷入暴力,说明“文革”前的教育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这恰恰证明了中国教育之成功,而且不是一般的成功,是太成功了。两种说法,孰对孰错?我看都对,角度不同而已。“文革”前的思想教育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文明礼貌教育,另一部分是阶级斗争教育。若拿前者去衡量,17年教育自然是一败涂地,若用后者去评判却是极大的成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我本人就是个例子。虽然小时候自己比较淘气,但小学三年级之后绝对是个听家长和老师话的好孩子,跟同学关系融洽,从不打架骂人。在学校里,我一直是各种“长”,少先队的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都当过。年满15岁就加入共青团,还当过团干部。可是“文革”一来,自己好像就变了个人,浑身充满了暴戾之气,口中“国骂”连连,还直接动手打人。有时候我都不敢相信,那是自己曾经做过的事。

总之,我以为,造成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一是由于长期的阶级斗争教育,二是由于对领袖的忠诚变成了不问是非的愚忠。这些原因,再加上青少年自身的弱点,如涉世不深,易于冲动,喜欢简单模仿,容易盲目跟风,以及一哄而上的从众心理等,使他们成为“文革”中破坏力极强的一股力量。青少年处于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段,据我观察,当年打老师最凶的是初中生。

2023-11-19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新三届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25/1982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