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个名臣叫丁谓,科举入仕,一路做到了宰相,能力是肯定有的,当年他刚刚进士及第的时候,翰林学士王禹偁就称赞他和孙何,说他们的文章直追韩愈和柳宗元,大有可为。
事实上,丁谓除了写文章厉害之外,办事能力也真的很强。
大中祥符年间,宫中大火之后,丁谓负责重建工程。当时皇城内要到城外取土非常困难,丁谓大手一挥,让工程兵把皇宫门口的大路直接挖开取土,很快就把这条路挖成了一条壕沟。
正当其他人都在看他的笑话的时候,他又把汴河的水引到这条壕沟里,把它改成了一条运河,用来运输从外地拉过来的木料、砖石等建筑材料进宫。等皇宫重建工作完成以后,他又让人把建筑垃圾全部回填到壕沟里,重新把它变成了一条大路。
单单这么一个思路,就让朝廷节约了很大一笔开销。
但是在皇权专制社会里生存,不拍点马屁是很难出人头地的,丁谓自然也不能免俗。
史料上记载了一次他拍真宗马屁的场景,可以说拍得相当之高明。
北宋君臣闲得无聊的时候喜欢赏花钓鱼,当然并不是像今天这帮钓鱼佬这么废寝忘食地钓,而是处处透露出官场的潜规则,皇帝先钓起来,然后轮到宰相,再轮到剩下的官员。也就是说,钓上鱼的顺序,就是在场所有人的行政级别顺序。
某次钓鱼的时候,真宗一直钓不上来鱼,导致其他人也不敢钓上来鱼,所以真宗颇有些不开心。
钓鱼的时候有个娱乐环节,在场的官员要写诗来描述这一君臣同乐的盛世。真宗钓不上来鱼,写诗夸奖他是肯定不合适了,只能安慰。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丁谓咔咔扔出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这样的:
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
意思是,鱼儿迟迟不咬钩,是因为敬畏真龙天子的威严。
这一番马屁拍得,真宗喜欢,其他人佩服,皆大欢喜。
不过,拍马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拍马屁的人、接马屁的人、以及还在这个圈子混的人,都不要说破。
因为这是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拍马屁的人知道自己有目的,接马屁的人知道自己要给人好处,大家沉浸在这个谎言里彼此享受就可以了,拍马屁的人憧憬即将到来的赏赐,接马屁的人享受虚荣心的膨胀,圈子里的人看个热闹学个经验,各取所需,自得其乐。
一旦把这件事情说破了,接马屁的人觉得被大家看穿了他的虚荣和糊涂,拍马屁的人觉得被大家看穿了他的谄媚和无耻,双方都下不来台。
丁谓就遇见过。
天禧三年,丁谓升任参知政事,对当时的宰相寇准极其恭谨,到了颇有些谄媚的地步。
寇准此时二度拜相,正是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的阶段,自然也就没把丁谓放在眼里。
某一天下班之后,寇准召集大家在都堂一起吃工作餐,寇准吃着吃着,羹汤就沾到了胡须之上。
按照正常的操作,大家要么提醒一句,要么给他递上一张面巾。但是丁谓不这样,他站起身来,亲自去帮寇准把胡须上的羹汤擦掉。
寇准知道丁谓在拍马屁,但是他当时脑子一抽,打破这个“不要说破”的潜规则,愣是板着脸教训丁谓说:“朝廷让你当参政,是用来给宰相擦胡须的吗?”
潜规则被打破的后果是,尴尬不已的丁谓从此以后恨寇准到了极致,终于找了个机会,联合曹利用控告寇准谋反,将寇准搞下了台。
丁谓还不满足,真宗下的文件本来是把寇准贬到一个小州去当知州,但是已经升任宰相的丁谓硬生生地在文件里加了一个“远”字,也就是说,非要把寇准弄一个偏远的小州去。
随着寇准一步一步走下坡路,丁谓的下手越来越狠,一度曾经想要弄死寇准。
乾兴元年,朝廷再贬寇准的时候,丁谓最开始给他安排的地方是崖州(今海南三亚),他的理由是:“崖州(今海南三亚)再涉鲸波,如何?”意思是想让他死在琼州海峡的惊涛骇浪之中。
不过,想来想去,他还是心软了,没能下死手,而是把寇准安排在了不需要过海的雷州。
所以说,拍马屁被揭穿之后会生气的人,终究还是没有坏到极致。那些拍完马屁被揭穿之后跟没事儿人一样,还能继续溜须拍马的人,才是真正的“奇才”。
202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