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一个值得记住的人

作者:

张謇

这个读书人,把书读成了状元。然后就不断地办企业,赚钱之后,就不停地建学校。

他是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大学的创始人。

他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他几乎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这个人就是张謇。

张謇(jiǎn),185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其母金氏夫人。张謇自幼即被家庭寄予厚望。4岁时,父亲张彭年便开始教他学习《千字文》,5岁时已经可以完整背诵。父亲见孺子可教,于是让他跟随三个兄长到海门邱大璋先生开的私塾馆读书。到10岁时,张謇已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等蒙学课本。12岁这年,张彭年在家开设书馆,聘请西亭镇宋效祁先生来家教授孩子。14岁时,先生宋效祁病故,张彭年命儿子背着书箱前往西亭,跟随宋效祁的侄子宋琳读书。

1868年,张謇15岁,准备报考秀才,但张家祖上三代都没有人获得过功名,俗称“冷籍”。按照当地的科举惯例,冷籍需要多交报名费。为了避开多交费用,经老师宋琳安排,张謇结识了邻近如皋县的张驹。张驹同意张謇冒充他的孙子,用张育才的名义报名注册,经县、州、院三场考试胜出,成为如皋县县学的生员,第二年在如皋县考中秀才。

此后,从16岁考中秀才到27岁,张謇每两年就会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但先后5次都未能考中。这已经够烦人了,可怎么也没想到,张家竟然开始用冒名顶替一事来要挟张謇,不断索要钱物。这还不算,最后索性把张謇告上了公堂,说“张育才忤逆不孝”,要求革去他秀才的功名,拿他下狱问罪。

这场官司延续数年,令张謇狼狈不堪,家境也因此陷于困顿。幸亏张謇的老师们爱才心切,为他四处斡旋。当时的通州知州孙云锦也出面调解,将此事上报江苏学政,继而上书礼部,最终在张謇20岁时,此案才告了结,礼部同意张謇重填履历,撤销控案,恢复通州原籍。

也就因为这场官司,让张謇不胜其扰,当知州孙云锦在1874年调往江宁(今南京)发审局,邀请21岁的张謇担任他的幕僚,张謇很爽快就答应了,自此开始了他的幕僚生涯。

这一做就是10年。

1884年,张謇结束幕僚生涯,回乡读书,准备参加考试。这一次幸运之星降临,张謇在第二年的乡试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了举人。这一年他31岁。

不料接下来的十年,从1885年到1894年,张謇再次陷入怪圈,一次又一次地参加会试,一次又一次地名落孙山。

当时主持会试的翁同龢、潘祖荫等人都看好张謇的学问和人品,对他有意延揽栽培。在礼部会试时暗中辨认他的试卷,结果连续三次误判,落到别人头上。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謇参加会试,考官们将无锡举子孙和的试卷误认为是张謇的,结果孙考中而张落第。潘祖荫因此懊悔不已,拒绝接受孙的拜见。

光绪十六年(1890年)会试,这次把陶世凤的卷子误判为张謇的,结果陶考中会元,张謇又落第。

光绪十八年(1892年)会试,考官们已经够小心了,最后还是误把刘可毅的卷子当作了张謇的,张謇再次落第。

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原本已经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亲一再强求,这才动身上路,第五次进京应试。这次会试,张謇被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取在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四月殿试,翁同龢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他的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游说其他阅卷官把张謇的卷子也定为第一,并特地向光绪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张謇才在41岁的时候,高中一甲头名状元。授以翰林院修撰官职。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年十月,因父亲病故,张謇辞官回乡守孝。

1895年3月,湖广总督张之洞请示朝廷,委派张謇在通州兴办纱厂,张謇慨然应允,从此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

1896年春,张謇筹建大生纱厂,选定水陆交通方便的唐家闸作为厂址。大生纱厂最初定位为商办,由张謇在民间集资,计划筹款60万两,其中沪股40万两,通股20万两,同时设立沪通董事各三人组成董事会。为此张謇召集了来自通州的股东沈敬夫、陈维镛和刘桂馨,以及来自上海的股东郭茂芝、潘鹤琴和樊时勋,双方商定,由通州董事先出资购买土地施工建厂。但工程启动后,沪董方面的股款一直迟迟未到,工程只好中途停止。为筹款项,张謇奔走于南京、湖北、上海、通州各地,心力憔悴。无奈之下,由新任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做主,将以前张之洞用官款购买,搁置在上海码头三年之久的纱厂机器作价50万两入股,这样大生纱厂便由商办改为官商合办了。

非但如此,张謇还不得不一再降低目标,四处筹措新款。他从江宁布政使桂嵩庆处获得六七万两资金的承诺,也与盛宣怀签有筹资合约。然而,当大生纱厂动工后,这些资金却迟迟不能到位,桂嵩庆和盛宣怀都没有兑现承诺。

面对资金紧缺,张謇不得不刊登广告,甚至在上海四马路卖字三天来筹集旅费。

1899年4月,拥有2.04万纱锭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但因资金缺乏,竟然无钱采购生产原料的棉花。向股东告急,竟无人响应。情急之下,张謇不得不以每月1.2分的高利息向钱庄借贷。走投无路之际,张謇采纳商董沈敬夫的建议,背水一战,全面投产,用棉纱的收入来购买棉花,维持纱厂运转。幸亏那段时间棉纱行情看好,纱厂资金源源不断,不但工厂得以正常运转,而且还有盈余。大生纱厂因此生存了下来。

为扩大品牌效应,大生纱厂以张謇的状元身份为号召,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红魁、蓝魁、绿魁、金魁、彩魁等产品线。商标设计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大生纱厂自投产后,第二年即获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为10万两,到1908年已经累计纯利190多万两。

大生纱厂能取得如此飞速的发展,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密不可分。为保障原料供应,张謇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荒滩,建立起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作为纱厂的原棉基地,解决了纱厂所需的原料供应。

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家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炼厂等,逐渐形成了唐闸镇工业园区。

张謇除在通海、盐阜等地区围垦大片土地、开办盐垦公司外,还在东台县境和他的哥哥共同合办过几家公司,这些公司的投资,多的超过百万元,少的也有数十万元。

对于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贡献,1904年3月1日,清廷发布上谕,封赏张謇为三品衔商务部头等顾问官。这一年,为解决轮船货物运输的问题,张謇在天生港兴建码头,创办南通轮船公司,开辟外江航线。

1907年,张謇又在崇明久隆镇创办大生纱厂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

1909年,张謇创办南通电灯厂,从此南通市区开始使用电灯照明。

1911年,张謇出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民国元年,清帝在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是张謇替皇室起草的退位诏书。

南京政府成立后,张謇被任命为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

1913年,张謇建立大聪电话公司,创办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

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与日本秘密签订“二十一条”,张謇愤然辞职,用他担任两淮盐政使的俸金,创办贫民工场,进行毛巾、藤器一类的生产。1916年,张謇建立了第一所民办气象台。1919年,张謇收购上海人姚祥堂筹建的电气公司,改名东明电气公司,并增加股金,添置机器,于当年秋开始发电。也是在这一年,建成了南通更俗剧场。

民国11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民意测验,张謇以最高票当选为民众“最敬仰之人物”。

这年,纺织业发生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面临崩盘。整个过程,政府始终袖手旁观。而在同一时期,邻国的日本也遭遇了经济危机,对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紧急救济措施,为民间企业及时提供贷款援助,使得日本企业很快摆脱了困境,在随后的中日纱厂竞争中迅速拖垮了大生纱厂。无奈之下,张謇只能向国外寻求资金支持,但直到1924年,不但日本的资金没有盼来,就连谈好的美国借款也突然毁约。大生纱厂此时已是负债累累,无法维持,最终被日企纱厂吞并。

1926年8月24日,带着满腹的遗憾,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2024-01-02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汉嘉女1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105/1999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