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与其苟活,不如玉碎

作者:

1905年9月2日,大清帝国颁布废除科举考试令。

14岁的饶毓泰,从此放下“状元”的梦想。三年后,他只身前往充满现代气息的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

求学期间,饶毓泰与胡适同窗。两人同年同月生,饶毓泰大胡适16天。但胡适少年成才,他不仅是中国公学的学生,还兼任学校的英语教师。这样,胡适就成了饶毓泰的英语老师,两人也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几十年后,胡适在其《四十自述》中回忆道:“论学问,我那时怎配教英文?但我教的两班后来居然出了几个有名的人物:饶毓泰(树人)、杨铨(杏佛)、严庄(敬斋)。”

1911年,饶毓泰从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回家乡临川做了中学教师。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处于变革大潮中的饶毓泰,没走投笔从戎之路,而选择了科学救国。

1913年,饶毓泰考取了江西省公费留学,前往美国,初入加州大学,后转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1917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22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一年,饶毓泰在美国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发表博士论文《水银蒸气的低压弧光和它对荧光的影响》,解答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在小于最小电离电动势的电压下,产生电离所需要的能量问题”。这是当时气体导电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这项成果让他成为当时世界十大物理学的先生人物之一。

也是在这一年,饶毓泰凭着多项研究成果,同时收获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22年,留学归国的饶毓泰受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邀请,担任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饶毓泰回国时,用省吃俭用的钱购置了大量的物理实验仪器,带回国内,此时正好派上用场。

当时公立大学的物理系都是初创,私立的南开大学更是犹如白纸,全校教授物理的老师只有2名。饶毓泰接手南开物理系后,立即开设了包括普通物理学、力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多门课程,所用教材也都居于物理学前沿,是国外著名大学使用的教材。

非但如此,饶毓泰还在南开开设了实验物理。他对此早有准备,在离开美国前,就早早购置了一批物理实验器材,保证了南开的学生可以从事实验研究。他一边给学生亲自授课,一边手把手教他们做实验。

饶毓泰在南开的教育,培养了中国最早一批物理学的优秀人才,他们中有后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的吴大猷,而吴大猷则是后来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的老师。

1929年,38岁的饶毓泰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资助,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进修。进修期间,他研究原子光谱线的斯塔克效应。经三年努力,完成了《论铷和铯的基本线系的二次斯塔克效应》论文,大大地丰富了当时世界上新兴的量子力学成果。

身在国外的饶毓泰时刻关心着国内的物理学事业。他在进行科研的同时,与国内物理学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便及时传递物理学的最新科研信息。

1932年,饶毓泰回国,受聘于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次年受聘于北京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培养了又一位物理学大师郭永怀。

1935年,他兼任北大理学院院长,而北大文学院院长则是他的好友胡适。

饶毓泰担任理学院院长期间,先后聘请了周同庆、朱物华、吴大猷、郑华炽等教授,将北大物理系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推向了一个高峰。

1937年抗战爆发,清华、北大、南开为避战乱举校南迁。学校边转移边教学,弦歌不辍。在湖南长沙,成立临时大学,饶毓泰继续任物理系主任。1938年,三所高校南迁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饶毓泰再次出任物理系主任。

在西南联大,饶毓泰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岁月。妻子不幸病亡,加之日机频繁空袭,饶毓泰被迫避居昆明郊区的岗头村,住在泥墙纸窗茅草顶的破房子里。因条件艰苦,饶毓泰一度胃溃疡发作,处境困难。与他住邻居的吴大猷夫妇,经常来陪伴他,安慰他,把孤苦伶仃的恩师请到家里吃饭。

在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教育却结出了丰硕之果。三校合一的西南联大,聚集起大批的物理学精英,像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吴大猷等,大家同舟共济,排除万难,培养出了像杨振宁、黄昆、张守廉、邓稼先、李政道等一批杰出人才,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鉴于饶毓泰在物理学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1941年他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聘为第一批“部聘教授”,这一荣誉被学界誉为“教授中的教授”,其级别和待遇相当于当时的大学校长。

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饶毓泰第三次出国深造。这次他利用休假时间自费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与尼尔森等人合作,在原子、分子光谱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1945年9月6日,胡适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国立北京大学校长。饶毓泰获知消息后很是振奋,特地从美国给胡适写了一封长信,将胡适出任北大校长与查尔斯.W.埃利奥特执掌哈佛大学相提并论,称为中国大学的新纪元,希望胡适承担起领导北大向前的责任,进一步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1947年初,饶毓泰再次回到国内,继续担任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和物理系主任。次年3月,饶毓泰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此时的饶毓泰57岁,正是大展身手的好时候。

但随即而来的巨变,改变了一切。北平解放前夕,国民政府决定启动一项抢救计划,动员科技、文化界人士撤离大陆,饶毓泰被列入抢救名单之中。

为此,国民政府特地派来专机接饶毓泰去台湾,但他不为所动,甚至谢绝了好友胡适的劝说,毅然决然地留在了北京大学。

一切都没有改变,饶毓泰还是继续担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然而三年后,该来的还是来了。1952年,中国大学全面采用苏联模式,实行院系调整,61岁的饶毓泰不再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的领导,而只保留了一个普通教授的职位。

饶毓泰对此十分坦然。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简单。1952年“三反”运动开始,饶毓泰受到波及,他的一个学生竟然在大会上指责他“赶上世界学术水平”的思想是自私自利行为。错愕之余,北大一个副校长也说他思想存在问题。这突如其来的指责让他难以理解,大受打击。

不久,身心疲惫的饶毓泰在家里晕倒,随即精神失常。好友竺可桢上门看望他,但见他“眼睛直视无睹”,嘴里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缘故?”

幸亏后来环境有所宽松,饶毓泰渐渐恢复了正常,还在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切似乎又好起来了。

然而随着环境的又一次改变,饶毓泰再次遭遇不公正待遇。

1966年,饶毓泰受到严重冲击和批判,家被抄,书被烧,被诬陷里通外国遭到审查,平常尊重他的学生,为避免牵连,都选择疏远他。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让他倍感屈辱。

就这样负重生活了两年,他决定不再承受。1968年10月14日,素来沉默寡言的饶毓泰,把自己的学生叫到教研室,心情沉重地说:

“解放前我们看到祖国落后,被外国人看不起,很难过。如何使中国富强起来呢?当时想的是科学救国的道路,这一路走来,艰苦备尝。”讲到最后,他难过地说:“我老了,没有用了!”

两天后,在北大燕南园51号寓所的一根水管上,饶毓泰上吊自杀,时年77岁。

他以这样决绝的方式,选择离开,与其苟活,不如玉碎。

2024-02-07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汉嘉女1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208/2015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