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明成祖虚心纳谏 善待功臣

作者:

明成祖朱棣着衮龙袍像

1402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称帝,改明年年号为永乐元年,一切沿循明太祖时制度,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他也是有明一代最卓有建树的伟大皇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雄才大略的朱棣继承了父亲朱元璋勤奋、节俭、体恤百姓的长处,但却摒弃了其父晚年猜忌、武断的短处。他为人果敢英武,驭臣威严,但并不武断,而是善于纳谏,主张“用法当以宽”,“待人当以诚”;他不仅注意守成,而且励精图治,使明朝在永乐年间进入繁荣辉煌时期。

勤政并虚心纳谏

明成祖与明太祖一样,也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他虽然精明能干,但并不自满,依旧虚心纳谏,这是每一位有作为的君王所必备的重要品质之一。

历代大多数皇帝一般都是早上上一次早朝处理政事,很少有上晚朝的,但明成祖却除了上早朝外,还要上一次晚朝。晚朝之后,则把六部尚书等近臣留下来,商量重要事宜。这是因为早朝奏报的消息多,时间不充裕,没有时间和大臣们交谈;晚朝事情相对少,时间较多。此时,他让大臣们畅所欲言,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讨论,交换意见。

成祖即位后,就晓谕群臣说:“大凡人的才识不同,或长于这方面或短于那方面,如果事情有过错失误,可以马上指出,我不会责怪。如果隐而不言,时间长了才发觉,这就与欺骗差不多,法则难容。”以此提醒大臣们匡正自己的过错。

成祖还经常鼓励大臣们敢于说话,敢于提意见,说真话,认为“直言”比“敢为”更可贵。“敢于做事的大臣容易求得,敢言的大臣难得,这是因为敢为者强于己,敢言者强于君,所以王、魏之风是不多见的。如果可以使进言者无所畏惧,听言者无所抵触,又何必忧虑天下不能得到治理?”他还下令有司重修铮臣比干的祠墓。在成祖看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各尽其道耳。”

对于敢于直言的官员,成祖予以表扬和奖励;对于那些不肯直言的,则予以责备。如永乐初年,浙江有一个教谕(注:掌管孔庙祭祀、教育县学生员)上书进谏,提出地方上几件当办的事情,成祖通告嘉奖他,并把上书拿给大臣们传看,希望身边的他们也当如此。

还有一年,成祖让吏部挑选一些在州县任职多年、关心百姓疾苦、办事能力强的官员进京到六部任职。在他们到京后,成祖要他们大胆直言,指出地方弊政,但起初却没有一个人上书。成祖很不高兴,叫相关官员转告自己的希望和不满,同时他还对身边的近臣感慨“敢言之臣实在是难得”,并再次提醒大臣们时刻指出自己的过失。

永乐五年,开平卫卒蒋文霆上书说有司在民间购买各色物料时,名义上虽是买,但实际上是强取于民,老百姓万不偿一。如果是当地的产品,尚可以筹措;如果不是,则需要多方筹措,以致倾家荡产,因此他建议今后如果有司妄取老百姓一钱者,应当以受财枉法论。如果各色物料不是当地所有者,应该让有司勿取。成祖采纳了这个建议。

成祖还十分讨厌阿谀奉承的官员。一次,贵州布政司在奏折中写道:皇上的恩诏到达思南府,太岩山间都响起“万岁”的声响,这是皇上的威恩远加山川的灵验啊!一些大臣听了这段话都纷纷向明成祖祝贺。成祖面现不悦,说:“在山顶上呐喊,千山万谷都会回应,这本是很平常的事,你们想用阿谀奉承来讨我欢心,实在不是贤人君子的作为!”

对于祥瑞之事,成祖也谨慎对待。永乐初年,陕西兴平、凤翔二县献瑞麦,群臣上表祝贺,认为是圣德广布,天下太平的征兆。成祖对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说:“瑞麦固然是祥瑞,但四方远近,如果万物没有得不到相宜的处所,那可以说是太平。但是现在内外果然没有一个人有怨气的吗?朕看上表只是觉得更加惭愧。君臣相处贵在以诚,谀佞不是治世之风。”

永乐二年九月,周王献仁兽驺虞,群臣朝贺后,成祖对侍臣说:“刚才听群臣言,不觉惕然。天下之大,如果有一个人有怨气,怎么能说得上是仁?一念不诚,怎么能感动上天?我正日夜担忧,怎么可以说驺虞是天降祥瑞于我呢?”“祥瑞出现,容易令人骄傲。是以古代的明主遇到祥瑞时都自我警醒,不会因为祥瑞懈怠。如果驺虞果然是祥瑞,我要更加谨慎。”类似的事情发生好多次。

一天,成祖来到武英殿浏览《存心录》,他对翰林侍臣说:“刚才看(南燕)慕容超在郊祭时有异兽出现在坛的一侧,隋炀帝在圜丘祭祀时遇到暴风,仪式没有完成就结束了,后来两个人都很快就死了。古人说惟德行动天,没有德也动天。善则降下祥瑞,不善则降下灾祸。”又说:“祭祀时固然当诚敬,但一定要平素积累善行才可获福。若平日所行反道背德,而只是在祭祀时表示虔恭,这怎么可能有获福的道理呢?”

永乐十四年夏,礼部祠祭司郎中周讷上书请封禅,尚书吕震请成祖接受这个建议。成祖对吕震说:“今天下虽无事,然水旱疾疫间或有之。朕每次听闻郡县上奏,内心未尝不惶恐,怎么敢自己说是太平之世?况且唐太宗亦不曾封禅,魏征每以尧舜之圣来看太宗。你们想让朕处于太宗之下,还是像魏征一样爱君王!你们当以古人自勉,才能不负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成祖得天下后,选拔了一批亲信大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对待功臣和追随自己的,他采取与明太祖不同的做法,即善待他们,并且只要是自己选中的就用人不疑。他曾对群臣说:“君臣不能保全者,常始于不相信。苟不相信,即父子将为秦越,况君臣乎!吾于诸功臣,报之厚而待之诚,常见其善,不见其不善,惟其才而任之,保功用人,可以两得。”如御史曾弹劾西宁侯宋晟专权,不经报告就处理事情,成祖就对御史说:“任人不专能办成事情吗?况且一个大将远在边关,怎么能要求他事事都根据朝廷的旨意呢?”为此,成祖还特意下了一道敕令,让宋晟便宜行事。

对于一起出生入死的将士和辅佐自己的功臣,成祖也是论功封赏。如其藩邸旧属丘福,在战争中都冲在最前面,履立战功,但却从不争功。朱棣即位后,丘福列功臣第一,封淇国公;朱棣手下的另一员猛将朱能,封为成国公,等等。除了封官加爵外,还赏赐银两等。

功劳非常大的道衍,成祖授之以僧录司左善世之职,永乐二年,又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成祖和他谈话时,不直接叫他的名字,而是称呼“少师”。不过,道衍最终没有还俗,而是在永乐五年(1407年)时选择隐退,永乐十六年圆寂。

重用建文旧臣

当时朝廷中还有一些建文帝时的旧臣,他们虽然归顺了成祖,但做事战战兢兢,顾虑重重。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成祖下令让解缙等整理建文帝时诸臣的奏章时,只留下有关国计民生的,其余的全部销毁,并说:“……我不是讨厌那些尽心于建文的人,只是讨厌那些诱导建文变坏祖宗规法的人。以前你们是他的大臣,就应该忠于他;今天事我,就应该忠于我,不必曲自隐蔽。”

一些能干的建文帝旧臣还受到了重用,除了解缙,还有蹇义和夏原吉等人。蹇义因大胆直言,被官升左侍郎,后进尚书。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巡狩北京时,让他辅皇太子监国。当时,因他谙熟朝廷典章制度,通达礼仪,故国家军政大事均倚办于他。因为很得成祖的信任,成祖数度命他兼理其它部事,虽职务众多,亦能应付自如。夏原吉也是一位为政事尽心尽力,大公无私之人,也受到了重用。

曾有人说黄福乃是建文时旧臣,不宜重用,成祖却说:“君臣相处,在于以诚相待,不可存疑。帝王能以诚相待则臣者乐于尽力,如果存疑则为臣者力图免责,谁肯尽心?”

人尽其才

成祖还三令五申地告诫吏部(任免官吏的机构)官员,要把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并指示吏部官员对人才要做到“人尽其才”,即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特有才能。不能大材小用,也不能小材大用。此外,还要重视人的德行。成祖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君子敢直言,不怕丢官丢命,因为他是为国家着想;小人阿谀奉承,只想升官发财,因为他是为一己私利着想。”

为了把各地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朱棣诏令对全国各州县的官吏进行考核,以9年期限为满考核,对那些在满考核中政绩卓著的官吏除嘉奖之外,都留在京城六部中任职。

礼遇大臣

成祖还时常礼遇大臣。一次翰林院侍读学士武周文外放做官前来辞行,成祖赐坐与他交谈很长时间,还赐予酒馔和行资。侍读胡广说:“陛下对待儒臣,进退之际恩礼都兼备,儒道感到非常光荣。”成祖笑着说:“朕用儒道治天下,怎么能不礼遇儒者?致远必重良马,粒食必重良农,亦各资其用耳。”

此外,北方冬天严寒,为了不让北京行宫内的群臣受冻,永乐七年,成祖巡视北京时,决定早朝完毕,大臣们可以待在右顺门内的便殿,有事奏报的官员可以依次入奏,无事者可以自去处理政务。

宽严相济

而对于一些官员的错误和罪行,成祖也非常宽宏大量。如对官吏文书中出现的文字错误,成祖认为人的精力有限,案牍烦劳,有过错是难免的,只要不是欺瞒,就可以不追究。再如都督程达犯了罪,成祖让其随西平侯沐晟立功自赎。他对侍臣说:“君子的处理之道是对于罪大恶极的绝不宽恕,对于小善也绝不忽视。作为人,谁能无过呢?重视小过而忽视大善,那会使善良的人懈怠。重视小的才能而免除大的罪恶,那会使恶人更加放纵。因此对于恶之难容者,要不考虑其才能;有可使用的,可以忽略其过错。这样做的话,善恶都不会偏离。”

成祖还曾经与侍臣谈论刑赏,侍臣说:“古人认为赏人以官,不如赏人以财。”成祖却认为,这两种作法都没有尽善。如果君王一心爱民,则二者都要重视。要知道财物来自老百姓的辛劳,一定不肯轻易给予;知道官吏是老百姓所养,一定不肯轻易授予。

在明成祖成功的吏治下,各级官员基本都能各司其职,勤于政事,行政效率也比较高,并且出现了一批治国能臣和廉洁的官吏,而这也是明成祖实现其文治武功,带来太平盛世的重要原因。

2019-07-25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211/2016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