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奇闻趣事 > 正文

多国海滩边惊现神秘方块 长得一样 还刻有奇怪铭文

2012年夏天,一个名叫特蕾西·威廉姆斯(Tracey Williams)的人在康沃尔郡的纽基海滩上遛狗时,突然发现沙滩上有一块灰黑色的板子,方方正正的,看起来像是谁家遗弃的砧板

不过,方块上面刻着的铭文“Tjipetir”凸显出了它的与众不同。她决定把它带回家,作为来自海上的奇怪纪念品。然而几周后,她在另一个海滩上又发现了同样的方块。“找到一个很有趣,”威廉姆斯说,“但能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就相当奇怪了。”

发现了神秘方块的威廉姆斯。|Facebook

当然,有着这样神奇发现的人不止威廉姆斯一个。在2012~2013年间,神秘方块陆续出现在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丹麦和挪威等欧洲国家,发现的时间跨度很长。随着在海滩边捡到相同方块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把自己的发现上传到互联网,引发了更多人对方块来源的猜测。

因此,威廉姆斯建立了一个名为“Tjipetir Mystery”的Facebook页面,邀请互联网用户列出他们的发现,并试图创建一张“方块如何沿着海岸分布”的地图。有的人认为这是海底存在的外星生物向人类发出的信号,也有人认为这是船上的一种货物。众说纷纭让方块谜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通过2年的调查,威廉姆斯给出了答案。

当地橡胶园生产的带有TJIPETIR字样的橡胶块。|wiki

首先,她要搞清楚方块上的字是什么意思。特蕾西在谷歌上搜索了“Tjipetir”这个词,资料显示,这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南部某个村庄的种植园的名字(截至2010年,该村庄还有5716名居民),这个种植园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专门生产古塔胶板——一种原始的天然橡胶,一般来自于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古塔波树(palaquium gulla)和南美的巴拉塔树(mimusops balala)。

古塔胶具有优良的性能,在海水中不会被降解,又是非常好的电绝缘体,所以使其成为海底通信电缆绝缘材料的理想选择。

人们还能在家具、餐具、高尔夫球中找到它的身影,因为它坚硬耐用,古塔胶还被用作手枪握把和步枪肩垫。古塔胶的应用可以说非常广泛,但随着合成材料的出现,古塔胶的热潮逐渐减退。爪哇岛上的种植园也于1921年关闭。直到一百年后,岛上生产的古塔胶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抵达我们的海滩。

那么,这些胶是如何从印度尼西亚漂流到了这里?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答案是,这些方块来自于20世纪初失事的某艘船的货物,然而具体是哪艘船还不能确定。的确,古塔胶块在暴露于光线后很快就会分解,而它既然保存了这么久,这就表明它们在暗处隐藏了很长一段时间,例如在船的内部。并且,方块分布的范围非常广,这证明了方块的起源很遥远。

在这些假设中,有一艘船很引人注目,那就是泰坦尼克号。人们猜测,这些方块可能于1912年4月14日至15日夜间在纽芬兰海岸与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一个世纪后沉船解体,货物便浮出水面,洋流、墨西哥湾流和北大西洋漂流很可能将这些物体带到了现在的海岸。

许多人捡到古塔胶块后都会和它亲切地合影留念。|Facebook

曾参与泰坦尼克号残骸发掘工作的法国公司IFREMER的研究员弗朗索瓦·加尔加尼(François Galgani)说:“该船的舱单显示,泰坦尼克号确实载有古塔胶和成捆的橡胶。”然而,为泰坦尼克号举办永久展览的泰坦尼克号专家保利-亨利·纳尔若莱(Paul-Henri Nargeolet)则认为这种解释显然不可能,并说:“我们检查了货物,船上确实有三箱古塔胶,但是沉船的崩溃还没有严重恶化到释放古塔胶的程度。”

保利-亨利·纳尔若莱自1987年以来一直在探索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他也是唯一一个通过机器人进入船舱的团队成员,他也被誉为“泰坦尼克先生”。2023年6月18日,他乘坐的泰坦号观光潜艇在泰坦尼克号残骸附近发生内爆,保利-亨利·纳尔若莱不幸遇难。

两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联系了威廉姆斯,并透露:这些方块其实来自日本宫崎丸号(Miyazaki Maru)。该船是一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7年5月31日)沉没的远洋客轮,当时船上有八名乘客和一批货物,其中就包括古塔胶块。在开往伦敦的路上,被德国海军击沉,沉没地点在锡利群岛以西241.5千米处。

宫崎丸号的沉没地点与古塔胶块发现地非常接近。|Facebook

而2008年的一次打捞行动可能释放了这些橡胶块,这些橡胶块自此开始漂浮在大西洋水域上。就连管理英国领海内沉船以及负责打捞的官员艾莉森·肯塔克也表示,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方块大概率是那艘船的货物。

如今,距离威廉姆斯发现古塔胶块已经过去了十二年,这些年中还是有世界各地的人们不断地在海滩边发现古塔胶块,然而它的来源已经不再是个让人费解的谜团了……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把科学带回家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306/2026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