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周小平老婆王芳辱华了!《喀秋莎》被挖是卖国歌曲【阿波罗网首发】

作者:
王芳竟然在被俄罗斯炸毁的马里乌波尔剧院废墟上,高歌《喀秋莎》。那么《喀秋莎》又是什么来头的歌?1938年7月末8月初,苏军与日军在图们江下游张鼓峰地区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张鼓峰事件”在苏联全境引起了极大震动,喀秋莎的事迹在苏联各大报纸都有刊登...《喀秋莎》是不是辱华歌曲,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王芳高歌《喀秋莎》

2023年9月7日,马里乌波尔,这座遭俄罗斯狂轰乱炸的城市,仅马里乌波尔大剧院,就有600多人惨死在这里,其中包括很多名儿童。一个包括中国记者,博客等组成的代表团竟然抵达俄占区,其中王芳是中国歌手,曾在2014年登上中国中央电视台春晚,也曾在多档电视节目中演唱红色歌曲。她的丈夫是被中共当局宣传为“正能量”网络作家、全国政协委员的周小平

王芳竟然在被俄罗斯炸毁的马里乌波尔剧院废墟上,高歌《喀秋莎》。

9月8日,周小平称“坚决支持我夫人英勇无畏的行为”,同时将其夫人誉为“战地玫瑰”。

那么《喀秋莎》又是什么来头的歌?

喀秋莎简介

《喀秋莎》(俄语:Катюша),又译为《卡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就流传于苏联的歌曲,也是苏联军乐之一。

本曲讲述一个叫“喀秋莎”的女孩盼望在边防军服役的爱人早日归来的故事。为鼓励苏军的士气,通过传唱《卡秋莎》,有许多苏联红军士兵把歌曲中的喀秋莎当作栩栩如生的女孩,一个深爱着前线战士的女孩,通过报社给女孩写信,倾诉衷肠。

《喀秋莎》起源探究

关于《喀秋莎》一歌的来源,说法很多。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有两种:一是诞生于苏联西部的“乌格拉河说”,一是诞生于亚洲东部的“图们江说”

“乌格拉河说”认为《喀秋莎》是以伊萨科夫斯基家乡和苏联西部边境军事形势为创作背景。

“图们江说”的证据更加充分,主要理由是歌词中的苹果花和梨花(《喀秋莎》汉语版歌词“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一句,在俄语原版歌词中是“正当苹果花和梨花盛开的时候”,即不光提到了梨树,也提到了苹果树),还有草原雄鹰,这两个是图们江地区当时特有的,在伊萨科夫斯基的家乡当时并没有这些东西。

1938年7月末8月初,苏军与日军在图们江下游张鼓峰地区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事件”中有一位姑娘名叫叶卡婕琳娜·阿列克谢耶娃。在俄语中,叶卡婕琳娜的小名即为喀秋莎。喀秋莎出生于1911年,从小喜爱音乐,从12岁起就担任家乡剧院的手风琴演奏者。喀秋莎长大后,嫁给了从军事院校毕业后分配至哈桑地区波西耶特边防队的亚历山大·阿列克谢耶夫,并随军前往了丈夫的驻地。喀秋莎在波西耶特开始学习医疗知识。1938年夏天,张鼓峰事件发生后,喀秋莎自告奋勇前往军医院工作。在那里,她对战士进行急救、包扎伤口、代写信件、照料重伤员。而她的丈夫阿列克谢耶夫就在哈桑湖前线进行战斗。1938年秋,喀秋莎和她的丈夫被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勋章。

“张鼓峰事件”在苏联全境引起了极大震动,喀秋莎的事迹在苏联各大报纸都有刊登。因此,在“张鼓峰事件”中表现突出的喀秋莎,可能就成为伊萨科夫斯基所创作歌词的原型。苏联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迅速红遍苏联,掀起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

歌词中“苹果树和梨树都开花了”,伊萨科夫斯基的家乡斯摩棱斯克并不盛产苹果和梨,苹果树和梨树虽有分布但不成规模,大多散落在私家院落或别墅周围。更为重要的是,梨花和苹果花花期并不一致。苹果树和梨树要到五月份才开花,伊萨科夫斯基1938年年初回家乡时,两种树木还没有到开花的季节。

图们江地区则相反,不仅有苹果树和梨树,不仅在这里苹果树和梨树开花期很接近,还盛产一种独特的水果——“苹果梨”。

歌词中“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一句,也是《喀秋莎》诞生于图们江地区的一个重要证据。汉语版歌词中“草原的雄鹰”,在俄语原词中特指一种大型猛禽——“草原雕”。“草原雕”繁殖于阿勒泰山、蒙古及西伯利亚东南部,主要在亚洲中部,非洲北部及东南欧的草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的荒漠地带栖息和迁徙。从草原雕的分布区域可以看出,在苏联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地区的东部和南部中亚一带。1938年,苏联发生战争或军事紧张的地区中,只有图们江地区有这种鸟类栖息。

因此,“图们江说”认为美丽的喀秋莎、柔曼轻纱笼罩的图们江、漫山遍野的苹果,梨花、翱翔的草原雕以及遥远的边疆战事等元素,构成了当时图们江地区独特的景象。

张鼓峰之战

当时日本在东北扶植伪满洲国,所以中俄边境的争议就导致日本和苏联之间的张鼓峰之战。

张鼓峰是中俄边境间的小山峰,位于吉林省珲春市东南,图们江左岸,中朝俄三国分界附近,由于夹在图们江和哈桑湖之间。张鼓峰东侧是南北长条形状的哈桑湖(“长池”),西侧是图们江边小平原,南距防川村1.5千米。

张鼓峰之战,是一场仅持续约10日的短暂军事冲突事件,事件的起迄时间为1938年7月30日-1938年8月11日,苏日双方激烈争夺的是哈桑湖与张鼓峰之间的南北狭长的争议地区,以及对张鼓峰这个制高点的控制权。苏军进攻时是绕行哈桑湖的南端、北端,分别向北、向南突击会攻张鼓峰制高点。

也就是说虽然发生的是日军和苏军之间的战斗,如果从土地主权上来讲,本质上中国(伪满洲国)和苏联对这块领土的争夺战。

《喀秋莎》歌曲起源于苏联对中国领土之战,那么是不是一个特殊的辱华歌曲。

果然是俄子俄孙,在2015年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中,参加阅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于5月5日彩排中颂唱了《喀秋莎》的俄双语版本,其中第一段为俄语,第二段为中文。

图们江划界问题

1712年(康熙五十三年),淸朝两国首次确定以图们江水为界。1860年(咸丰十年),清政府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把图们江最后15公里的北岸划归俄罗斯帝国,俄罗斯至此与朝鲜成为陆上邻国,中国也失去了日本海的出海口。1886年,清政府御史吴大澂与俄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成功争取到中国船只图们江出海权。1909年9月4日(宣统元年),清朝和日本帝国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确认图们江是中、韩两国国界。1938年,日苏张鼓峰事件后,中国图们江出海口被日本和苏联封锁。

1962年中共国将长白山天池一部分送给朝鲜。1990年,苏联与朝鲜签订边界协议将图们江出海口附近的鹿屯岛划归苏联,韩国抗议,并要求苏联归还领土。1991年5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中的第九条,苏方不准中国商业运行的船只出海。

当时清朝跟俄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是有出海权的,张鼓峰事件后,中国图们江出海口被苏联封锁,1991年中共把这出海权送给苏联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设想的图们江开发就黄了。

也就是说,张鼓峰那块地区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由于不平等条约被俄罗斯占领,张鼓峰也是成了一个争议的地区。当时伪满洲国是日本控制的,虽然打仗是苏联红军和日军之间打仗,也可以认为是苏联和伪满洲国之间的打仗,如果日本打胜了,那么这块土地在二战后就回归中国了,如果苏联胜了,大家知道北极熊吃东西连骨头都不吐的,从此吉林省的出海口图们江就彻底被封死,本来东三省每一个省都有出海口,黑龙江有海参崴,吉林有图们江,辽宁有大连,现在仅剩下辽宁大连了,从这种意义上讲,《喀秋莎》是不是辱华歌曲,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阿波罗网首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308/2027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