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短评 > 正文

陶杰:从香港文化产业的起落看中港互动

作者:

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媒体和娱乐业务“阿里大文娱”3月11日发布“港艺振兴计划”,将在未来5年内向香港电视剧、电影、演出和青年人才培养四大领域投资至少50亿港元。这种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以及“深度合作”能否带来香港文化产业的复兴?这或许需要从香港文化产业兴起与衰落的根源谈起。美国之音《纵深视角》与香港知名时评人,也是香港文化产业变迁的见证者陶杰先生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什么造就了香港文化昔日繁荣?

香港文化产业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蓬勃发展,并在80年代进入“黄金时期”。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20年里,香港书写了诸多文化史上的“东方传奇”。

香港知名时评人陶杰先生在《纵深视角》的专访中说,香港文化的崛起得益于英国殖民地管治带来的创作自由,以及中西两种文化的结合。他指出,香港战后出生的一代从西方学习了电影电视的制作技术以及工业制度,同时期的香港音乐也受到西方流行摇滚乐的影响,再融合粤语民歌小调和台湾音乐,“形成了一个汇聚的现象”。

“香港殖民地时期中西混杂,而且也容许把人性的叛逆表达出来,那个是中国大陆到今天都追不上的,”陶杰说,“香港就代表了文化产业的某一种现代性。”

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引入香港文化产品。香港的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迅速风靡大陆,刮起了近20年的“港风”。陶杰指出,80年代初,中国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们的生活在这个以前可以说是非常的贫乏,甚至受到扭曲”,而香港文化所代表的“人性”和中共一直以来所宣传的“党性”、“仇恨”以及“斗争”形成了鲜明对比。

“香港的意识形态完全是代表自由的,代表在大陆铁幕之外的那个自由世界。所以对于那时候10亿中国人来说,眼睛都发亮。他们第一次发现,原来正常的人类生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这样的,”陶杰说,“这就好像普罗米修斯把天上的火带到人间传播,那种非常巨大的惊喜跟大开眼界。”

什么导致了香港文化产业的衰落?

香港文化在大陆的流行深刻影响了一代人的价值观,同时也助力香港文化产业攀上了最辉煌的顶峰。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文化产业逐渐走向下坡。究其原因,外界众说纷纭。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在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香港文化失去了“经济繁荣”这个基础;也有分析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后文娱业迅速发展,相关的技术、人才、资本、市场都向大陆转移,让香港失去了比较优势。

香港文化产业变迁的亲历者陶杰先生则着重从产业自由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即便是在中国大陆相对开放的时期,香港文化产业的自由也已受到侵蚀。

他在《纵深视角》的专访中说:“在整个20年,香港很多的歌星演员都跑到大陆去合拍,或者是去争取大陆的市场,那么你人在大陆的屋檐下,你就要受到共产党意识形态教条的制约。比方讲周星驰,他拍的最好的电影,是在香港制作的这些电影。他跑到大陆去中港合拍了,剧本要送审了,角色的意识形态要正面了,这个又不能拍,那个又不能拍了,那么你香港文化的产业自由这一块,早就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受到某种侵蚀了。”

近年来,北京对香港的管控日益收紧。从2003年“七一大游行”,到2014年“雨伞运动”,再到2019年“反送中运动”,港人在政治反抗中也诞生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但是香港文化作为一个产业的力量日渐衰微。2020年港版《国安法》的出台更是产生“寒蝉效应”。

“香港人都不敢讲话了,香港的戏剧慢慢就没有讽刺了。香港特区政府现在是个警察政府,警察当权就不许你在香港以前很有名的警匪片里对警察有任何负面的描述,所以慢慢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审查的制度,”陶杰说,“香港由于港版国安法,有一把刀在前面,没有人会创作的。因为你创作涉及资金成本的,老板不投资,而且创作人看中的市场——中产阶级——纷纷移民离开香港。所以香港文化,可以说,至少是阶段性地结束了。”

港府揣摩北京上意,层层加码,自作多情?

2024年3月,香港立法会以快速审议、全票通过的方式完成香港《基本法》23条立法。前港督彭定康说,这是“在香港人权与法治的棺材上又钉下了一颗大钉”。有分析认为,港府是在接收到北京的指令后加快立法进程的,而新颁布的《维护国家安全条例》比港版《国安法》在“国家安全”的定义上更为宽泛,刑罚也更重。

陶杰在《纵深视角》的专访中谈到香港形成了一种“新官僚制度”:政治精英一味揣摩北京上意,加大自我审查,对香港各方面的管控都“落手甚重”。

他举例说,“最近有一个西方的现代话剧叫做《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这个话剧明明在20年前在北京是可以上演的,但是同一个剧本变成广东话,今天在香港就被香港特区政府禁演。这个就显示香港特区政府,它自我的审查,对于北京上意的揣摩,它是自作多情,而且是过度解读的。”

“有这种新官僚制度,香港是没有文化产业的,”陶杰说。

不过,香港特首李家超3月25日在“2024首届香港国际文化高峰论坛”上说,香港是世界上同时拥有中国和全球优势的城市,是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李家超还表示,当局将向电影发展基金及创意智优计划注资,支持电影、艺术、设计等不同范畴的项目。他说,“香港正在成为亚洲的艺术、文化和活动之都。”

中国在关门倒退,香港自己也在凋谢,负负得负?

在香港文化产业的带动之下,中国内地的文化产业在上世纪80、90年代获得空前发展。进入千禧年以来,香港文化在内地逐渐被边缘化,留下的空白是否由更多本土佳作填补?事实上,在很多观察人士看来,过去20年虽然中国大陆已在资本的催化下发展出万亿级文化市场,但在文化产品的质量进步上却步履蹒跚。

“现在文化创业,也不准这个不准那个了,要用某某人或者共产党的思想领导了,但是中国已经有整整一代人,门已经打开了,去过美国了,看过好莱坞电影了,甚至他们自己也有自己的很有才华的音乐家和导演了。忽然他们要把门重新关上,”陶杰在专访中说,“他们现在要往回走,我们看最痛苦的,就是从事文化产业的,包括电影导演、电视剧的制作。因为这个平台已经搭起来了,市场有了,全国有几千家戏院了,都已经走向市场了,都已经经过30年改革开放,形成了自己的非常强大的结构。现在你想把它整艘大船往回开,这个是很难的。所以今天弄得不三不四,变成有很多戏院平台,也有很多电视台的频道,但是比起20年前千禧年前后,越来越没有像样的货,放在这个架子上面。”

“今天中国在关门倒退,香港自己也在凋谢,就形成了一个负负并不得正,只得到更大的负,形成了一个苍白的真空,甚至是黑洞,”陶杰说。

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7.3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2.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2%。据中国官媒报道,在3月召开的“两会”上,中国文化产业届代表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陶杰在专访中说,中国大陆现在“上海是一个基地,北方又是一个极左的基地”,大多数中国人应该自己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

“但我相信总的趋势,最终还是要回归人性。”陶杰说。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美国之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407/2040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