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大师成名主要靠社会关系,比如范曾

书画大师的成名,除了自己本身的画技等功力之外,最主要还是要靠得力的社会关系的扶持,也就是要靠背后贵人的帮助。另外,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粉丝群体,范大师的粉丝喜欢茅台。

范曾的性格里有一种天生自我推广的能力。昨天他不经意间扔出一颗“手榴弹”,以一幅“再婚书法”,轻松拿下互联网热搜高地,让许多年轻后生第一次知道这位书画大师。

一时之间,朋友圈涌现了许多关于“范曾”的资讯和点评。编辑部整编了一些精彩内容,分为“书画大师成名记”“私德公德之辨”“屡见不鲜的老少配”三部分,与大家分享。

▲范曾一举成名的作品《文姬归汉图》,郭沫若题词。

一、书画大师成名记

书画大师的成名,除了自己本身的画技等功力之外,最主要还是要靠得力的社会关系的扶持,也就是要靠背后贵人的帮助。另外,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粉丝群体,范大师的粉丝喜欢茅台。

八十年代初,荣宝斋首先觉察到中国艺术市场即将红火,就在全国各地收画。

当年,荣宝斋选择了范曾,将范曾早期的作品包下来。两者很快形成了紧密的捆绑关系。后来荣宝斋每年搞一个范曾作品年度展,2009年的范曾画展,开幕的当天,参展作品就全部卖光,4800万。

范曾的成功更多的来自他的个性,他的性格里一直就有这种自我推广的能力。24岁那年,范曾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他当时就去拜会了两个人:郭沫若和沈从文

范曾带着他的毕业作品《文姬归汉》去见郭沫若。

后来范曾说:因为我创作此画的最初冲动,乃是由于看了人艺上演的郭沫若的《蔡文姬》。我完全没有想到郭老看到此画后竟激动得夜不成寐,半夜起来题了一首五言古风:“汉家失弘驭,四海繁兵马。千里不闻鸡,兽多人转寡。我蒙贤王救,寄身穹庐下……”

范曾也采取手榴弹或炸药包的方式,平时会有一些小的手榴弹式的信息出来,说他去和名模约会啊,搞展览啊,出版画集啦,关键的时候会来一些猛料。

▲日本冈山的范曾美术馆

范曾一生中,做了几件大事。1983年,在日本冈山建立“范曾美术馆”,中国当代活着的画家建美术馆,范曾是第一个。

当时,争议很大,中国比他好的画家比他资格老的不知道有多少,为什么选他呢?但日本的财团就是选他了,指名道姓地选择他。

建“范曾美术馆”的建议书是日本冈山日中友协会长赤木五郎、柽园记念财团理事长松田基写的,而且是直接寄给范曾,范曾当时比较小心,当即写信给中国驻日大使宋之光,询问美术馆建立的目的,宋大使亲笔回信,表示:详细情况有待了解,倘属友好行动,则应予支持。

另外范曾很会做人,1987年,49岁的范曾赴日本东京大孤、冈山举办画展,画展大获成功,筹得几百万,为南开大学捐建了一座东方艺术大楼。

以上内容来摘自:公众号|国际艺术大观《大师成名主要靠社会关系》,部分文字有增删。

二、私德公德之辨

前文提到“范曾的性格里有一种自我推广的能力”,昨天他又自扔“手榴弹”,以一幅“再婚书法”,轻松拿下互联网热搜高地。

有人说范增结婚是私事,大家不用太关心。对此,大V刘先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是别人结婚,确实是私事,但范先生不同。

“范的人品,多少有些令人不齿的地方,多次背信弃义,一路靠着拉踩恩人、攀缘权力,最后混成大师,成功“洗白”,收获一众粉丝。

在众多与范曾决裂的师友中,老师李苦禅在辞世前做出如此评价:我没有范曾这个学生,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图为1930年李苦禅与与他的老师齐白石

无论是早年攀附郭沫若,还是揭发沈从文,无论是当初画画批孔批林,还是后来坐在镜头前背《离骚》……他都是积极配合,应权力之所想、急权力之所急。比如扮演歌颂类型的文艺界代表、捐款很多的正能量艺术家、国学复兴的典型形象,等等。应制诗、颂圣诗、带头办展抄“典故”……一样没落下,很好地履行了引领员带头哭、带偷笑、带头起哄、带头叫好的工作职责。

同时,权力也给了他相应的回馈。所以,他被奉为画坛宗师、当代大儒,门生遍天下,他的作品也成为官场的流通通货。

范先生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社会现象。因为这种人,只能是权力社会中的特殊产物。在一个开放、正常的社会,他顶多就是一个三四流的小画家。他的成功,是权力笼罩一切,导致社会是非不分、黑白不明的典型标志。

此外,常人会将公私分开。明明就是想多活几年,多享受几年人间春色,这是人的正当要求,如今人们都开明得很,没人笑你老有少心。但是拔高就没意思了。现在什么事都能扯到大事业上去,买个手机都事关爱国的大问题。

尤其范先生和权力媾和的惯性,导致他每每主动把自己的私事,都和权力挂钩,冠以公义之名。比如,他悼念亡妻,会说捐款做公益,自己是纳税模范。他如今结婚,又会说,这是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做贡献”。

故而,批评范先生,不是言其私德,恰恰相反,而是有非常大的公共属性。”

以上内容来自大V刘先生。

三、屡见不鲜的老少配

一位人在上海的半城导师,则从“老少配”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精彩看点:

“这类案例看得太多了。低维一点的,类似:老年男性跟保姆领证,或过户房产,而子女来闹的,比比皆是。高阶案例,杨振宁和翁帆,虽然我也不甚认同,但好歹人家心里有情结,有些心理基础在。而且,杨振宁与范曾,云泥之别。

范曾这个案例,只能说,个人认为,男方不领证留不住女方。你细品。

暮色将近,消解孤独最重要,在绝大部分人那里,价值互换是常态。真爱为什么珍贵,是因为不多。”

以上内容来自一位半城导师。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半城会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415/204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