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曹家荣:监控与数据科技的反乌托邦未来──读《监控国家》

作者:

曹家荣:世新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

2023年7月6日,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orl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 WAIC)上,现场展示的监视器画面可清楚辨识路人。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技今日的发展,几乎可以说正要开启决定我们未来生活与命运的关键时刻。这不仅是在说包含ChatGPT等令人惊艳的人工智能应用,或是Vision Pro所谓空间运算将带来的改变,我们更需要认识到的,其实是日常生活中渐渐无所不在的各类监控科技。

《监控国家:中国全力打造的数位乌托邦,一座不断进化、从上到下集体共构的全景监狱》这本以厚实的调查报导为基础的新书,虽然是以中国为主体,但我认为,却像是向读者递上了一面反思之镜,让我们能即时地(或者,希望不算太迟地)、更警觉地去思量,该选择什么样的科技与未来生活?因此,这篇书评试图向读者们指出:《监控国家》除了是一本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中国作为极权监控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发现,那样被监控的生活其实并不只是远在天边,很有可能也将会是我们的未来生活。

以日常监控治理社会的“中国方案”

本书的故事背景是两位作者笔下维吾尔族人塔依尔(Tahir Hamut Izgil)一家的遭遇。跟着塔依尔的故事,我们几乎经历了中国对于新疆维吾尔族的监控日常,随处可见的警察岗哨及监视录影机、各种数据收集与分类的表格,甚至是不明究理的生物识别数据采集作业。这些日常监控的运作,目的不仅仅在控制当下,更在于控制未来。如同本书第一部的另一要角,前新疆党委书记陈全国所说的,他们要做到的是,在威胁出现之前,就先消灭威胁。

透过监控科技来消灭未来威胁,这种看似科幻电影《关键报告》(Minority Report)的情节,其实也正是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在《监控资本主义时代》一书中警示的,无所不在的监控与数据科技,将会导致一种“确定性的乌托邦”。但不同的是,《监控国家》让我们可以更清楚看见,中国作为一个极权监控国家,是如何走上这一通往反乌托邦未来之路。或者说,对中国而言,这可能是一条梦想实现之路。

中国现任领导人习近平就任后不久,就清楚地宣示要将人工智能与数据科技视为其国家发展计划的核心。《监控国家》的两位作者,在书中相当贴切地形容了习近平中国大梦的理想未来:

在理想的未来里,只要拥有足够的数据和正确的算法,他们就不必像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和其他20世纪的暴君那样,动用暴力来强加自己的意志,而是能像谷歌(Google)的广告商那样,预测要在何时、何种方式,来推动国民按照中共偏好的方式行动,同时也可以抹除异议。中国将不再存在自由或压迫,只会剩下最佳化。(页152)

这种“最佳化”的想像,背后浮现的正是将社会整体看作是可加以设计、改造以及驱动的工程学思维。一方面,两位作者带我们看到,这种社会工程学思维在中国的萌芽,可以追溯至1950年代返回中国的重要科学家钱学森。他在1981年出版的书中主张,社会主义的社会,透过其所谓社会控制论的帮助,将“可以被设计成能自动进行自我修正的社会”。其后,钱学森的学生又进一步地将这种工程控制的思维,结合资讯科技的进展,将监控与数据分析带进了中国的治理系统之中。

另一方面,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监控国家》一书的两位作者指出了,这个中国梦实际上也是中国向西方民主社会提出的一种挑战,也就是有别于西方的、关于美好未来的“中国方案”。也因此,《监控国家》带读者看到,中国政府如何致力于监控科技与治理系统的“输出”──例如,华为在乌干达设计的“平安城市”系统。但就如同两位作者主张的,中国政府的目的不见得是要让其他国家复制中国的治理模式,而更像是要向全世界展示“这世界除了自由民主之外,还有其他替代方案”。

《监控国家:中国全力打造的数位乌托邦,一座不断进化、从上到下集体共构的全景监狱》,李肇华(Josh Chin)、林和(Liza Lin)著,李易安译,麦田出版

绝非正义与邪恶的单纯对立

甚至,我认为这本书更令人感到冲击、也更值得一读的地方在于,两位作者不单纯是在“揭露中国极权监控的邪恶”。特别是当我们从第8、9章看到,中国的各类监控科技背后不断地有着西方科技公司的影子。像是微处理器大厂英特尔(Intel Corporation)便投资了一家名为东方网力的中国新创,其产品后来被用于新疆的影像监控网络。而思科(Cisco Systems)的网络路由器设备,不仅协助了中国政府建造了举世闻名的“防火墙”,更被用于打击中国境内的宗教活动。当然也不用意外,新疆警方用的硬盘是希捷(Seagate)与威腾电子(Western Digital)的产品。

这些西方科技巨头,在面对外界相关质疑时,总以“不知情”、“震惊”等说词试图含混过关,但实际上难以否认的是,对于资本主义企业而言,当中国这一庞大的市场摆在眼前时,那些民主与自由的理念、价值,恐怕早已成了营利的必要代价。换言之,这些因着所谓自由的政府与市场制度才得以独立与茁壮的大企业,如今等同于是以助长极权监控的方式,贪婪地赚取大把利润。而这样的作为,恐难令人相信所谓的“西方”还有着任何“正义”。因此,如同两位作者主张的,我们今天面对的,早已不是简单的正邪二元对立的问题。

监控与民主,自由与安全的暧昧张力

本书的尾声回到了塔依尔一家的故事,他们终于克服万难去到了美国,但这却也意味着将走上无法归乡的流亡之路。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家”是安全栖居之所,相对地,自由则源自于空间探索的可能性。然而,实际上更为复杂的是,对于人的基本需求而言,两者从不是二择一的选择题,而是有着暧昧矛盾的张力。换言之,所谓的自由的探索,不可能让人全然舍弃安全的需求;同样地,绝对的安全若要以自由为代价,那必然带来窒息的生活。《监控国家》一书以塔依尔一家的生命故事,带读者看到在监控科技扩张的未来世界中,自由与安全需求的满足将是更难解的问题。

一方面,去到美国的塔依尔逃离了中国极权监控,某种意义上自由了,但无家可归的流亡却必然带来某种不安全的焦虑感。另一方面,流亡的自由却也可能在某一天变得虚假。虽然塔依尔一家可能尚未经历到,但《监控国家》的两位作者已指出,如今,脸部辨识系统也已成为了美国境内警察治理的武器。从九一一事件到COVID-19疫情的爆发,美国(以及其他许多所谓民主国家)正以看似不同的方式,却实际上极为相似地靠向中国。

因此,如同本文开头所说的,我们正面临了人工智能与数据科技将导向何种未来的关键选择时刻,同时,我相信也如同《监控国家》两位作者最后所说的,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就像台湾过去在COVID-19疫情期间已经历过的类似选择:在特殊情境下合理且有效的监控科技,在多大程度、何种条件与程序、以及该由谁能决定,它的持续甚至扩大使用?也许读者们在读完《监控国家》后,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本文由麦田出版提供)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报导者THE REPORTER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427/2048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