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民意 > 正文

王家轩:《绝望者之歌》是怎么来的?

作者:
Hillbilly Elegy就是讲这样的一群人,也就是J.D. Vance的家人,在进入都市、融入中产阶级社会时遇到了什么障碍?他们的家庭、信仰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曾经如何热爱这个国家?又如何感到被奥巴马夫妇这样的政治菁英背叛?最终,他们如何失去了对自身最后的一点点信心?

川普提名俄亥俄州的参议员范斯(图右)担任共和党副总统参选人,他曾出版《绝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描述白人贫困家庭的生活,也被改编成电影,因而声名大噪。(美联社

2005年暑假我参加了美国研究所参访北京大学的行程,有一天我们一群人去圆明园访问,20岁上下的美国孩子根本不懂什么国仇家恨,上上下下地在倾圮的石刻建筑上奔跑嬉闹。陪同的北大学生却也没愤怒,只是默默地埋怨说这好歹也是历史古迹。

不过,那次圆明园之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实与中国无关。沿着湖边溜达的时候,美国学生走向另一群白肤色的高加索人聊天。我在旁边听着不是很懂他们的对话,又因为他们的发色较深、头型较圆,而且神色完全没有一般美国年轻人那样的飞扬天真(你要说傻气也可以...),甚至略显得局促不安。我就以为他们是东欧或南欧人,操著外国口音在讲英文。后来我问我同伴那群人哪里来的,我朋友说因为他们是XXXXX的人。究竟是哪里我已经忘记了,好像是美国南方的某一个州。我只记得:喔,原来美国人还有长这样的!?

后来在美国待久了,逐渐发现,就跟世界上任何一地一样,美国人真的形形色色都有。符合大众传媒上的典型美国人当然不少,但害羞、温良、谦让的也很多。在南犹他方圆百里都只有荒岩与森林的小镇里,住着连城市里的美国人都觉得很陌生、神秘的族群。

事实上,我从没机会认识大城市以外的美国人。

***

所以去年八月看到J.D. Vance写的Hillbilly Elegy时,翻了前两章就决定签下来了。一来是他写的家族故事真的既荒唐又感人,二来是他的故事真的很“不美国”。不只是故事主角是一群非主流的族群:他们不是盎格鲁-萨克逊人,而是苏格兰-爱尔兰裔的hillbilly,居住在阿帕拉契山脉靠伐木、采矿为生,趁著二战后的经济荣景到都市里找到一份好工作,却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美国之后,被困在没落的“铁锈带”无法逃脱。房子已经买了,但贷款还没付清呢。

此外,他们的价值观念也距离流行文化中定义的美国南辕北辙:在这个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里,hillbilly极端强调对家庭的忠诚。他们笃信上帝,即使不真得常上教堂,也要谎称如此。他们挚爱这个国家,但相信手上的枪比法律更能实现正义。作者的姥姥曾企图用汽油烧死酗酒的姥爷。她的兄弟曾因为别人侮辱了他的母亲就用电锯砍下别人的手脚。但受害者没有告上法院,因为他也是hillbilly,他很清楚羞辱别人的母亲该有什么下场。

Hillbilly Elegy就是讲这样的一群人,也就是J.D. Vance的家人,在进入都市、融入中产阶级社会时遇到了什么障碍?他们的家庭、信仰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曾经如何热爱这个国家?又如何感到被奥巴马夫妇这样的政治菁英背叛?最终,他们如何失去了对自身最后的一点点信心?

我原本以为它是一个小品:很深刻、真诚,但只是讲述某一部分的人的故事,一群我以为不能代表美国主流、但很有趣、值得台湾读者认识的一群人。

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用google搜寻hillbilly这个词根本查不到什么解释。图片也是很丑、很不堪入目的那种。

版权的预付金也很便宜。我很轻松就签下来了。没有人要竞争。

***

但后来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川普当选了。

大家发现原来有一大批顽固、排外、完全缺乏启蒙与进步意识的白人支持川普。而hillbilly就是这样的人。Hillbilly Elegy说的就是这群人的故事。《纽约时报》于是把它选为“理解川普的六本书之一”。《经济学人》更干脆,直接说“今年关于美国最重要的一本书”。

作者开始上电视节目,接受美丽女主播Megyn Kelly的专访,甚至关于他要参选的流言也传开了.....

书红了我当然很高兴,但却也开始头痛了。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它要给谁看?该给谁看?

它可以是一部温馨、煽情的家族故事。

其中剧情很类似台湾人再熟悉不过的乡土剧:夫妻吵架、爸爸遗弃妻小、婚姻破碎、母亲酗酒、吸毒,拉着孩子闹自杀。但阿公阿嬷很疼孙子,他们觉得这个孙子是全世界最聪明最可爱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而且愿意缩衣节食、拿出所有来栽培他。疼孙子或许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女儿的亏欠……

它可以是一罐通俗的励志鸡汤

就在本书出版的前一年,J.D. Vance成长的俄亥俄州中央镇就有几十人因为吸食海洛因而死。他的亲戚没几个读过大学。跟他一起长大的孩子,若还能活着接受社福照顾就算幸运的。但是,他考上了耶鲁法学院,毕业后进入了PayPal创办人彼得‧提尔(Peter Thiel)的创投Mithril Capital Management担任董事。完全的人生胜利组。他为什么做得到?

它可以是一本类似《我在底层的日子》那样的调查报导。只是这次作者不再是化身易容的教授或是记者,而是出身于其中的当事人。

它可以是一本深刻的政治分析、一本美国社会启示录,解释着白人的愤怒与川普的崛起,就像《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所认定的。

它也可以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作者通往“成功”的历程建立在一步步摆脱童年的家庭暴力阴影之上,并重建对自己的信心。在故事尾声,他以一个梦境为结束。同样是一场追逐,但这次他不再是逃亡者,也不用担心被遗弃,而是他追着他的狗打闹。

它也是一部探讨教育问题的作品。作者念兹在兹的始终是为什么像他一样的孩子大多数都无法安稳长大、遑论进大学、出人头地?他也引用了一位高中老师的话,来表达他对当下美国决策者在讨论教育问题时的怀疑:“他们要我们成为孩子的牧羊人,却从不谈这些孩子是被狼群养大的问题。”

一本单纯的回忆录,讲的不外乎是一个平凡的美国孩子的家庭、求学经验。但你可以解读出好多好多。

***

定位的问题影响著书名的产生。最初在Okapi上介绍这本书的专业书评家胡培菱直译为《乡巴佬的挽歌》。其实我很爱“乡巴佬”这个有贬意的词的刺眼与矛盾,但其他同事担心一般社会观感不太好。我又自己创了一个“穷比利”一词,但一样不讨人喜欢。

最后决定在两个选项中挑一个:《美国哀歌》或《绝望者之歌》。

《美国哀歌》取其能由小见大、一叶知秋地反应当代美国社会的困境。

而“绝望”是作者用来解释底层白人的关键词,也是十几年来他与之奋斗不休的最大敌人。

与同事反复讨论之后,我决定这本书虽然能解释美国,但他讨论的是不限于美国的阶级、家庭、心理问题,因此舍美国而就《绝望者之歌》。书中的故事完全可以发生在台湾,或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J. D. Vacne在第十章里说:“我并不是说每个人的能力都一样,或许有些人天生就比较能干。但是你有可能低估了自己,把缺乏努力误以为能力不足,而突破这层迷思能为你带来强大的力量。因此每当有人问我白人劳工阶级最该改变的是什么,我的答案都是‘那种不管做了什么决定都没差的心态。’”

我知道这个书名不完美,也欢迎各位的批评指教。但我希望大家能看到作者苦心孤诣想要传达的讯息:最终能拯救他的,一是家人的亲情的支持,二是乐观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作者为〈八旗文化〉前编辑,为《绝望者之歌:一个美国白人家族的悲剧与重生》责任编辑,本书作者J.D. Vance经川普提名为美国共和党副总统参选人。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718/2080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