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乌兹别克斯坦古城撒马尔罕一景。
古代"丝绸之路"经过该城,而中国考古人员近年也曾前往那里开展田野发掘和文物修复工作。为了进一步说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中国近年积极和中亚国家合作大型考古计划,日前更以乌兹别克斯坦出土的文物称,中国自古便是该区的和平参与者。但国际考古学界忧心,中国正以中国视角解释新出土文物,这与过去西方的殖民主义并无区别。
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29日在会见来访的意大利总理梅洛尼时呼吁两国要秉持“丝路精神”推进双边关系,再强调“让古丝绸之路构筑的东西方交流之桥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自习近平上任以来,中国政府在2013年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同时,针对寻求中国在古丝绸之路的足迹上也做了大量投资。根据《湖南日报》报道,过去十年间,中国推动了跨越24个国家,44个联合考古项目。
美籍中国考古学家司徒克(Michael Storozum)在2021年对丹麦周报Weekendavisen指出,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非常热衷于考古学,因为他认为这是一门能真正构建国家历史的学科。
研究入华粟特人(Sogdians)艺术的丝路学者乐仲迪(Judith Lerner)告诉本台,“我担心支持考古发掘的国家或政府,相比支持的学术机构和私人募捐来说,有民族主义目的,也就是去证明谁先到的那里,然后因为该族群使用某种语言而追溯到说那语言的国家,也就是中国,或是主张这些族群来自东方,接管了某地,但我们真的无法知道……我认为我们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整体来看。”
在丝绸之路上的考古项目中,长年追寻从中国外移的“月氏人”(Yuezhi)踪迹的西北大学考古学家王建新,近年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苏尔汉河沿岸挖掘出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的遗物,和其建筑在平原上的地下墓穴。据《史记》、《汉书》的记载,月氏人原本居住在中国西北方,在匈奴的打击下,部分西迁至中亚并“创建”了贵霜帝国。
由于月氏人习于把族人埋在山脚下,而贵霜帝国采用的又是地上墓穴,王建新团队因此认定这些墓葬要么属于受月氏人影响的当地族群,要么就是逐渐融入当地农耕生活的月氏人。他们进而推断,月氏人并非靠武力建立贵霜帝国,而是与当地人民和平共处,这呼应中国政府形容自身为该区仁慈参与者的形象。
王建新在乌兹别克斯坦对《华尔街日报》指出,他认为全世界对丝路的认识主要是西方视角,他希望在丝路的考古领域“加入中国声音”。
不过,部分考古学家对中国同业的做法感到担忧。纽约大学中亚考古学教授斯塔克(Sören W. Stark)告诉本台:“中国团队并不是在寻找散落中亚的汉人足迹,他们想核实中国历史资料的说法是对是错。所以,他们从中国人的观点出发,却没从这根本源头质疑这样的叙事是否有问题。”
斯塔克表示,所谓月氏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西迁,可能只是某个精英阶层或权贵。他们经历好几个世代最终落脚于巴克特里亚地区(Bactria)后,才又被汉朝人发现。尽管贵霜帝国是当时该地的主要政权,但这不意味着月氏人就是该政权的创立者;很可能的情况是,汉朝把那个地区的人都称之为月氏:“目前仅汉语文献出现过‘月氏’这个名字,其他语言都没出现过。”
斯塔克说:“中国考古团队挖掘出来的墓穴,很大程度符合中亚游牧族群的埋葬传统,而且还不仅限于巴克特里亚地区......,中亚的西南地区和新疆都是。”
图为乌兹别克斯坦古城撒马尔罕一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该城,而中国考古人员近年也曾前往那里开展田野发掘和文物修复工作。(路透社图片)
专家:考古学科不在于追溯或定义族群分布"丝路"本为外交性质
2022年5月,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对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作出战略部署,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7月,中国国家文物局长李群发文指出,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首度将文物领域规划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计划,把“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纳入科技部国家重点。
不过,《经济学人》上个月以“中国正把考古当武器”为题报道指出,历时三年发掘的新疆莫尔寺遗址佛塔,因部分结构和文物特色具备中原佛寺的特征,而被初步判断属于汉传佛教建筑。尽管这类诠释听起来相当“学术”,却“被中国政府用来合理化对新疆的残暴统治”,是以打击极端恐怖主义为由,意图强制同化上百万名维吾尔族人成为汉族。
6月12日,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潘岳在“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上表示,“国际上有一种不真实的叙事,将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分离开甚至对立起来。但大量的考古实证告诉我们,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潘岳引述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经甘青地区传至天山南北;中原的仰韶、龙山、齐家、殷墟等文化遗址发现到新疆的和田玉;还有南疆楼兰古城、尼雅遗址、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也出土了《诗经》、《尚书》、《春秋》、《左传》、《论语》、《礼记》等跨朝代的儒家典籍残卷。
纽约大学中亚考古学教授斯塔克提醒,打自人类有移动力(mobility)以来,中西就因商贸往来密切,许多珍稀文物或生活用品也因此能在各地发现。这样的现象最早能追溯到石器时代或新石器、铜器时代。只不过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商人在不同市场或据点停歇、游走,哪里有赚钱机会就去哪里;至于长距离、远征性质的“丝路”才源于外交活动,例如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为了把“大宛”的汗血宝马带回中原,不惜对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Fergana)地区大动干戈。值得注意的是,“丝路”这一词也是19世纪学界提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