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在德国、法国和比利时之间的“十字路口”小国,因为身处西欧交通要道,连连被战争波及,所以修筑了不少古堡城防,如今成为了旅行者们口中的“千堡之国”。
01
一片长在绿林里的国度
从法国东站乘坐火车出发,约两个半小时后便抵达了首都卢森堡市的火车站。花上5欧元寄存行李后,轻装上阵跳上一辆全民免费的公交电车,几站之内即可到达城区任何地方。
满眼绿意,是旅行者们对卢森堡市区的第一印象。其它城市的市中心或许是高楼大厦最密集之处,但卢森堡市的城市心脏却是绿意盎然的佩特罗思大峡谷。
峡谷中的密林将新旧城区自然地划分,为了将两岸连通成一个整体,卢森堡人在大峡谷上先后架起了多座桥梁。远眺对岸,一座座古堡掩映在绿树之间,峡谷上下就像一幅城堡与峦荫层叠起伏的3D图画。
东西走向,宽100米,深60米的大地裂缝中,建筑一圈圈地沿着两壁向上修建。俯瞰峡谷,黑色瓦片的屋顶像积木一样在茂密的树丛中错落排列。
房屋交错的空隙被绿意填满,野蛮生长的大树深深扎根于岩缝。若是沿着通向峡谷的古老石阶向下步行,或是搭乘观景电梯到达谷底,抬头向上望去,身边是藤蔓缠绕,郁郁葱葱的树林,头顶是横跨峡谷的大桥和现代化的建筑,仿佛完成了一次现代到古典之间的快速穿越。
如果说卢森堡的童话气质一半源自森林与峡谷构筑的外观,那另一半如童话般宁静祥和的氛围,一定来自于当地发达的经济。
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卢森堡的铁矿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钢铁王国”。钢铁业的兴盛为卢森堡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后来,卢森堡政府为了让本土经济更加多元化,开始大力发展金融业。
于是,在这块面积还不到上海一半大小的土地上,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森林,只有约60万人口聚居,却有100多家银行林立其中。
在卢森堡存钱,不仅没有利息,还需要每年支付一笔托管费,但外国资本仍然因为银行的“绝对保密”特色争相将钞票存入卢森堡的银行。
加上临近莱茵河和鹿特丹港,交通运输发达,欧洲最大的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也为卢森堡的经济添砖加瓦。
各项产业发展迅猛,人口却很少,令卢森堡的人均GDP高达12.83万美元,居于全球首位。当地每月最低工资的标准是2313欧元,政府还会为低收入者提供生活补助金。而几乎从不缺位的社会保障和各项福利,也满足了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因此,卢森堡几乎无限接近于人们对童话王国的所有想象——森林环抱,空气清新,街道整洁;国民富庶,不为生计所困,人们友好相助,与世无争。
如果真要打造一个乌托邦,卢森堡大约是最好的范本。
02
在卢森堡
寻找内心的平静
初见卢森堡时,许多过路的旅行者总会觉得“好山好水好无聊”。美则美矣,但两三个小时就能逛完的小城市,与永远喧闹流动的欧洲大都市相比,确实少了些乐趣。
其实快速打卡式的“特种兵式游览”,难以真正理解卢森堡。只有沉浸其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布满整座城市的安逸舒适与人文意趣。
端庄厚重的古堡、错落有致的彩色小屋间错着分布城中,穿城而过的河流与森林共同营造了高质量的生活环境,而现代化的城市文化风貌又让人流连忘返。
城市里的娱乐项目非常有限,但看书、徒步、骑行、陪伴家人,也能很好地丰富每一个卢森堡居民的精神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卢森堡人,身上总有一种从容淡定的态度。他们的生活节奏看似总是比别处慢上一拍,是因为早已度过了需要奋力拼搏的时刻。
过去的卢森堡作为军事要塞,建立了许多城防古堡隔绝外来者,如今它却大方地将各国特色囊括在自己的文化中。
卢森堡人口中的47%是外籍人员,每个居民都早已习惯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共处,人均能讲3-4种语言。
用卢森堡语作日常交流,看着德语的报纸,却在行政、司法和外交中使用法语,英语的普及率也非常高。总的来说,前来旅行的游客,总能找到自己的沟通舒适区。
游客和居民共享覆盖全城的免费公共交通和Wi-Fi,只需沿着峡谷和景点漫步一圈,很快就能充分熟悉城区的道路。在这个袖珍小国的咖啡厅里,偶遇几个市政要员也不是难事。
城区逛腻了,大可以开车前往不远的郊外,踏着小巧弯曲的石径路过金黄色的田园,和当地人一样在银杏树下的老磨坊和大水车之间,端着一杯红茶享受午后悠闲。
回到城中,路边餐馆亮起温暖的灯光,融合了法德特色的熏猪颈肉、炖豆子和血肠,几乎能适配各种文化的味蕾。酸甜的梅子派和香醇的葡萄酒一起下肚,就能微醺着完美结束在卢森堡的夜生活。
在人人追求速度、极致的年代,卢森堡带来的是一种超脱于旅行的日常感。街上遇到的每个遛狗、骑车的卢森堡人,都从内而外地散发出健康与富足的状态。
它没有巴黎的散漫,又少了些柏林的一板一眼。卢森堡用一整个城市的安逸气质,让习惯于走马观花的旅客在取之不尽的清净和恰到好处的热闹之间,找到了难得的舒适和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