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和日本,近期一种"离岸中文出版机构"开始兴起。这些以中国大陆知识分子为主要出版人和读者的私人机构,出版严肃、独立和优质的学术文章,用简体中文科普常识,并正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作者和读者:到海外,完成不受干扰的母语写作;在海外,实现不受审查的言论自由。
移居桃花源:中国文化菁英清迈访谈录
张适之拖着一只黑色的行李箱,装着他前一天刚从印刷厂拉回来的中文书,在东京银座的高楼大厦间穿行。尽管刚刚向一位从中国重庆来旅游的大姐成功推销了图书,但站在繁华的银座街头与素不相识的异国人擦肩而过,他又不禁黯然。
秋天徐徐吹过,他在朋友圈里写下:"拉着小推车,穿行在东京附近的高楼之间。来来往往的人群啊,你们可知道,我怀揣着怎样的妄想,无处安放?"
张适之的小推车(张适之提供)
千里之外,美国纽约的荣伟则正紧锣密鼓地抓紧一本新书的出版工作。"是许良英的文集,我找到他的儿子许成钢教授希望能出版。"他在电话中告诉自由亚洲电台。四年前,因为疫情转行做出版商时,他完全没有料到会过上这样忙碌的生活,"我们已经出版了两百多种书了,未来我希望能成为海外简体中文出版的一面旗帜。"
身在波士顿的罗小虎编辑着她的《波士顿书评》。这份以严肃的学术评论和书评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刊物,从去年年底创刊后,获得了罗小虎意想不到的关注。她对自由亚洲电台说:"我一个人,没有一分钱,没有推广,全靠读者捐赠和作者投稿,已经有3000多订阅了,真是太惊喜了。"
《波士顿书评》创刊号电子版(蔡霞X)
另一家创刊于纽约的简体中文学术杂志《人文中国》已经在开创自己的英文版。执行主编罗慰年在邮件中向自由亚洲电台介绍说:"一问世,就迅速引起了许多国际上中国研究者的兴趣,这是中国大陆人文思想进入国际思想市场的前站"。
10月23日这天,网络上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中国的政治压迫,助长了流亡写作的繁荣》,巧了,评述的正是张适之在东京出版并推销的《故交半零落》。作者写道:"不管是好是坏,中国当前的发展轨迹,让我们所有人都成为了中国流亡写作的参与者。"
作家野夫的随笔集《故交半零落》(读道社截图)
在不可能中发现了一丝丝可能
出国之前,张适之是中国一家大型出版公司的副总,从业生涯贯穿了二十一世纪最初的二十年。他感慨:虽然没有工作在出版最好的年代,但也经历了出版和言论比较宽松的时代。这之后,选择出国,是为了尝试更多的可能。
出国前,他雄心万丈,计划的是打入日本主流出版市场,"当时觉得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真出了国,傻眼了,不懂语言,不熟悉市场,突然又万念俱灰,觉得"全无可能"。很多移民的"前辈"不约而同地告诫他:出中文书没有销路。这里的中文书店主要靠销售功能型产品为生——电话卡,DVD、日本旅游地图或景点介绍等。
他无所适从,靠打乒乓球消磨时间。
转变发生在2023年6月。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东京大学举办讲座,一开始安排了一间小教室,竟然不够坐,只好换了一间大的。张适之去现场看,居然有两、三百人。他惊叹:"都是中国人,哪里冒出来的?"。
8月,单向街银座书店开业;12月,局外人中文书店开张。张适之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场似乎正在形成,"有讲座,有书店都开了,总不能只卖咖啡吧?我可以给他们提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