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示意图。
近日,陕西乾县公安局发布了一则公告引发空前争议。迫于压力,其撤回了该通报,引起媒体抨击。
11月14日,陕西乾县公安发布《关于征集中小微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行为线索的通告》,征集中小微民营企业内部腐败犯罪线索,引发广泛争议。同时有网友提出公布的举报电话为空号。
海报新闻报导,11月15日,尝试拨打通告上的举报电话,确实提示为空号无法接通。截至媒体发稿,该举报电话仍提示为“您拨打的号码不存在”。
该《通告》也被质疑“对小微民营企业不友好”。一些网友炮轰并质疑,公安部门此举是对中小微民营企业居心叵测、用心不良、图谋不轨。
乾县公安局迫于压力,撤回了该通报,并停用举报电话。
媒体《看看新闻》发表快评文章《记者调查:陕西乾县腐败举报电话为何被撤回?》表示,政府部门对公众公开的举报电话,没必要故意使用空号,因为这也阻挡不了群众举报的途径,但空号带来的影响又是极其负面的,稍有差池都会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产生质疑。令人不解的是,在这次事件中,当地公安在面对舆论时,却选择撤回了通报,记者询问原因时,当地公安避而不答,表示有线索就举报,没有线索就挂电话。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有关部门不妨就通告的出炉过程进行详细调查,有时候,一个举报电话,或许就能成为检验政府工作的一张“试纸”。
界面新闻报导,11月17日,致电乾县公安局获悉,目前这一线索征集公告有效,一两个月内都接受线索。对方称,此次征集活动仅限于乾县辖区内的企业,不包乾县企业在外地的分部。如果有相关线索,可通过邮寄或快递方式将材料发送至乾县公安局,不必到现场举报。
对于征集线索的背景以及可能引发的对民营企业生存的担忧,对方未做正面解释。
联系到近期媒体报导的多起“趋利性执法案件”,民众认为乾县公安的动作会对民营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破坏营商环境,并怀疑此举有“捞钱”之嫌。
关注专业社会和法律评论的博主邹谈的文章表示,目前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已经存在不分青红皂白冻结企业账户和资产的情况,很多中小微企业担心,在办理企业内部腐败案件过程中,会不会违规冻结扣押,甚至没收企业财产,这种后果远比处理结果内部腐败份子严重得多。
文章还指,很多民营企业家对通报特定针对“中小微企业”感到困惑,国有企业就不存在内部腐败问题了?为什么特别针对中小微企业?
文章还说,从乾县的通报来看,已经具备运动式执法的形态,而运动式执法是令民营企业恐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