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要涨价了?央行图穷匕见!惊人!中国出生人口已低于抗战时期【阿波罗网报道】

中共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给出明确信号,中国物价要大涨了。 信不信?在和平稳定的今天,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竟然比抗战时期还要低迷。 周一(11月18日)上海、北京相继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引发网络热议。 中共”新农合”缴费期12月底截止,但由于中国经济不景气,农民“断缴潮”不断扩大。

中共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给出明确信号,中国物价要大涨了。

信不信?在和平稳定的今天,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竟然比抗战时期还要低迷。

周一(11月18日)上海北京相继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引发网络热议。

中共”新农合”缴费期12月底截止,但由于中国经济不景气,农民“断缴潮”不断扩大。

要涨价了?央行图穷匕见

中国物价要涨了。

一个非常关键的信号,是央行最近发布《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一条非常明确提到: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动物价保持在合理水平。

5月份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提法是: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

8月份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提法是:维护价格稳定,温和回升。

自媒体”马江博说趋势“发文说,是央行觉得时机已经趋于成熟,因此要开始重点考虑推动“温和再通胀”的问题了。

10月份,CPI指数同比增长0.3%,环比-0.3%,虽然摆脱了去年接连负增长的局面,但依然徘徊在0附近的低位。

换句话说,央行认为,经济的扩张并没有体现在价格上,也就无法形成持续的社会预期。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黄益平就非常推崇温和再通胀,他甚至建议:要将温和通胀的重要性,提高到与GDP增速同等重要的地位。

GDP增速是追求规模,而温和通胀是追求效率(价格),二者要并重。

文章还称,我们也正面临着推动温和通胀的内外紧迫性。

首先,中美贸易战2.0已在路上。外循环受阻,必须要通过内循环来对冲,而要实现内循环,就必须推升涨价通胀预期,从而刺激消费。

其次,地方政府迎来“化债十五年”,虽然当下的负担更轻了,但是钱还是要还,必须要通过温和再通胀来实现债务的消化(债务长期贬值)。

惊人现实!出生人口竟然已低于抗战时期

在和平稳定的今天,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竟然比战乱时期还要低迷。

2022年的出生人口数仅为956万,这一数字已经低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4年。

到了2023年,出生人口数进一步下滑至902万,与2022年相比减少了5.6%,这一水平已经接近1940年的出生人口数。

观察先行指标结婚率,我们可以发现,结婚人数的下降往往预示着未来几年出生人口的减少。

遗憾的是,2024年前三个季度的结婚登记数均创下了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与2017年相比,现在的结婚人数几乎减半,且下滑速度越来越快。2024年第三季度结婚登记人数仅为131.7万对,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5.2%。

整个2024年1-3季度,结婚登记总数为474.7万对,同比下降了16.57%。

回顾过去,8月份曾出台新规,简化了结婚手续,只需身份证即可登记结婚,这无疑降低了结婚的门槛。然而,尽管结婚变得更容易了,但结婚数却并未因此增加。

根据结婚人口的下滑趋势来看,中国新生人口的下滑速度还远未到达谷底,未来数量再减半也是有可能的。

自2016年以来,短短八年时间出生人口数量已经减半。如果再过八年数量再次减半,那将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局面。

新生人口在2017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这意味着学区房的作用将越来越小。幼儿园在园人数自2021年起开始下降,2023年比2022年减少了535万,跌幅达11.6%。

根据中国财政教育研究所报告,未来30年内,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小学和中学)整体呈下降趋势,总体降幅在50%-60%,其中小学适龄儿童规模下降更明显。

拼房市!京沪突出大招

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中共当局从中央到地方推出系列措施,但收效甚微。周一(11月18日)上海、北京相继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引发网络热议。

11月18日深夜,北京市多个市属机构联合发文称,北京将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自12月1日起施行。

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5%的征收率全额缴纳增值税。

在个人购买住房契税方面,北京市适用与全国统一的个人购房契税优惠政策。

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面积为14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14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契税。

18日上午,上海市住建委、房屋管理局、财政局、税务局等四部门已联合印发了类似通知,从12月1日起实施。

北京、上海同天发布通知,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引发网络热议。

友说:“是因为买房人越来越少了,就指望这些小恩小惠吸引人了,怎么可能?”“现在的房价都在往下降,就是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除了刚需,其他人买房子的也不多。”“该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贫富差距太大了,不是人人都有自己的房子。”“1%税(钱)还是有的,(想购房的人)差的是房款99%。”“买140平以上的人应该不差这点税费的钱吧?”

中国经济下滑,新农合“断缴潮”不断扩大

新一年度的新农合缴费今年9月开启,按照每人每年400元(人民币,下同)的标准缴纳,比2023年增加了20元。目前离截止日只剩下一个月左右了。

近日,大V、网易号原创作者“农村人和事”的文章表示,从网上的情况看,包括一些村子里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现在缴费进度并不太乐观,不少人都说,今年打算不再交钱了,准备断缴。

港媒《明报》11月18日报导,在经济仍处于下行之际,近年新农合断缴情况已在各地农村浮现,甚至愈演愈烈。农民直指新农合收费贵、报销难、管理乱。

山东、河北和东北一些村镇的农民普遍表示,新农合价格涨幅过快,对他们来说负担逐渐加重。家庭经济差的,就只给身体状况不好的缴纳,或者直接全家不缴。

有村民说,“医保愈‘套’愈没,愈没愈涨”。“交的钱给那些没病的吃喝玩乐了,傻子才交。”

导致多数农民断缴的原因还有新农合的报销范围。“大病没用,小病用不完”。有农民说,新农合报销范围较窄,真遇到“要命的大病”,很多药无法报销,尤其是特效药。而且新农合的报销比例相对较低,住院治疗的大部分费用仍需自己承担。而像感冒发烧一类的小病,一年到头开药也用不了400元。

近些年,新农合出现了“断缴潮”。资料显示,2020年减少了807万人、2021年再次减少751万人,2022年的参保人数更是断崖式下跌,直接减少了2517万人,也就是这三年之中有超过4000万人断缴新农合。

请订阅阿波罗网主频道,订阅链接:


请订阅阿波罗网副频道,订阅链接:https://shorturl.at/lMP34 
请订阅干净世界:https://shorturl.at/luFTU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1121/2133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