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国产芯片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一些 GPU设计公司正面临重重挑战,进入冰火两重天的局面——部分公司如壁仞科技正准备上市,而另一些则不得不面对解散的命运。
9月12日,中国国产 GPU独角兽壁仞科技正式进入上市辅导程序,公开募股步伐逐渐加快。随后,11月11日,摩尔线程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计划冲刺科创板。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GPU厂商象帝先却传出了解散的消息,引发业界关注。
象帝先由中科院电脑专家唐志敏于2020年创立,并迅速进入 GPU创业领域。外界曾称其为“中国辉达”,并在短短几年内完成多轮融资,于2024年成功成为重庆市独角兽企业,估值达150亿元人民币。然而,近期有传闻称象帝先面临解散,尽管公司回应称并未解散,只是进行人员优化以降低成本,并保留核心研发团队,并积极寻求外部融资。
象帝先的突然收缩,引发了业界对中国 GPU创业市场的关注,并提出了是否正在进行市场洗牌的问题。这也反映出,GPU和整个芯片产业正面临诸多挑战。
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象帝先”公司展出的产品矩阵。图:翻摄自腾讯网
随着中美科技竞争的加剧,中国 GPU的创业浪潮也迎来了第二波投资热潮。象帝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与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等公司一同成为新兴的 GPU企业。然而,尽管象帝先在2022年推出的“天钧一号”GPU在性能上有所突破,但仍无法与国际竞争对手抗衡,并且在价格战中缺乏优势。
此外,随着 AI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兴起,GPU市场的需求急剧增长,尤其是资料中心和 AI运算领域。这也让辉达等老牌 GPU厂商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其软件生态(如 CUDA)成为其竞争优势之一。新进者要想在这样的市场中分一杯羹,不仅需要强大的硬件性能,还需具备成熟的软件生态支持。
对于象帝先而言,尽管在硬件设计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软件生态和市场推广方面的不足,仍然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尤其是在与辉达等国际巨头的竞争中,缺乏稳定的生态系统支持,对其未来发展构成了不小的障碍。
在全球 AI芯片市场的竞争中,尽管美国对高性能 AI芯片出口的限制为中国 GPU创业公司提供了机会,但要想成功,仍需克服设计、制造、销售等多重挑战。特别是在设计和制造环节,中国企业面临着 IP授权、设计工具的依赖以及制造良率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竞争力。
GPU厂商象帝先却传出了解散的消息,引发业界关注。图:翻摄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