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饮食文化 > 正文

春节饮食讲究多,无论穷富,初一至初三记得摆上桌,寓意招财纳福

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一年一度只争朝夕,久违的亲人都在等待着这一刻。

漂泊奋斗的游子也陆续踏上回乡之路,很快就能享受到阖家团圆的幸福与喜悦。

对于在外打工的人来讲,过年像是一条纽带,连接着回家的路。不管这一年再怎么辛苦,所有东西都在年年岁岁相似的菜肴与味道中消逝不见,一起传递着“家”的幸福。

作为一年中最为热闹而多彩多姿的时刻,从正月初一开始,人们除了“找乐子”之外,避不开的一件事情就是“吃好的”。当然这中间还有众多的讲究,诸位一定要谨记。

初一

过年相互拜年,彼此之间送上祝福。

除了饺子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两个东西,一个是年糕一个是汤圆,二者缺一不可。

首先咱们来说年糕,为什么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一方面因为它的味道特别,另一方面寓意也很吉祥。

“年糕”对应“年高”,样式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等等,

它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因此也受到了众人们的喜爱。

其次就是汤圆,它主要针对的是南方。因为味道比较甜,寓意生活美满和甜蜜。加上正月初一的特别日子,汤圆更是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即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初二

正月初二可值得人们好好说一说,这一天又被称为“迎婿日”,嫁出去的女儿纷纷带着自己的丈夫“回门”。如此重要的客人光顾,丈母娘自然需要盛情款待。

在女婿到来前,娘家需要将公鸡和活力与对财神进行祭拜,点上香蜡把酒酌,大祭财神迎新年。

一方面向其介绍新的家人,另一方面为全家人求得财富。

这一天不管你吃什么菜,主食必须是面,这其中有什么讲究?

过完了初一,就需要展望来年,“吃面”图的是条条顺,意喻着一年顺顺当当。

特别是在山西和陕西等地,还有隔夜面的说法,在除夕擀好面条,放在初二或初三吃,意为连年丰收、吉庆有余。

同时,这些面还必须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以此来连接新年的好兆头,并将面用冷水进行浸泡,吃起来不那么烫嘴,寓意来年没有任何困难。

初三

初三少不了的一种食物就是菜包饭,除了放白米饭之外,还要放一些硬币等等,预示新的一年财源广进。

关于这一习俗的说法有很多,笔者只说信奉最多的一种。正月初三相传是谷子的生日,原则上是不允许吃米的,但这一天又是老鼠举行结婚典礼的佳期。为了传宗接代在所不辞,老鼠必然会准备众多的稻谷,向“妻子”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

这种情况下,极有可能造成粮食损失。

很多人认为这和“菜包饭”有什么关系?过去可是农耕社会,老百姓的奢求无非就是温饱。只要能维持个人生计,其他都不重要。

一旦遭遇天灾,必然全年无收,许多人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如果运气好没有这种事情的发生,老百姓必然会将稻谷囤积起来,供全家人食用。

对于他们来讲,这可是全家的性命,自然不想受到任何损失。

这样一来,民间也衍生了这样的习俗——菜包饭。将这些稻谷全部“包”起来,阻止老鼠的偷食。当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菜包饭”也成为了财富的象征。

责任编辑: 赵亮轩  来源:十分钟历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5/0120/216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