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颜宝刚:中共美化经济数据 危机将以更严重的形式爆发

—数据真相与代价:虚假繁荣与压制真相的双重隐忧

作者:
多名经济学家指出,这些关键指标与官方GDP数据之间的矛盾,显示出中国可能在“美化”经济增长方面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数据操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中国区负责人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表示,这样的增长数据“超出可信范畴”,并无助于建立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华尔街日报》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业绩的分析发现,23%的公司去年第三季度出现净亏损,超过一半的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

粤语组制图

近年来,中国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和透明度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2024年,中国政府宣布经济增长率达到5%,声称成功实现了官方设定的增长目标。然而,这一消息并未如预期般提振市场信心,反而引发了广泛质疑。

一方面,官方数据显示出稳健的增长,描绘出一幅经济复苏的光明前景;另一方面,多项关键指标却暗示经济实际状况与官方叙事不符。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针对揭露真相的经济学家和独立声音的打压,显示出中国在追求短期政治稳定和经济数据光明外表时,可能造成政策“误判”,并正在付出沉重的代价。

夸大的数据:真实经济的错位反映

中共官方数据声称,去年单计第四季,GDP升5.4%,胜预期兼是6季以来最高。当中2024年的GDP增长主要受投资和出口驱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方面。然而,消费的疲软却揭示了经济结构的潜在问题。2024年全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按年升3.5%,全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消费仅贡献44%增长,与2023年的82.5%比较,将近腰斩,可见实际涉及民生的经济环节仍陷收缩。根据官方报告,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仅增长0.1%,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则连续两年下降,显示出潜在的通货紧缩压力。

与此同时,民间经济活动的数据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例如,淘宝和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额增长仅为0.2%,明显低于疫情后其他经济体的消费复苏速度。银行贷款增速从2023年的11%降至2024年的7.6%,反映出企业和个人对未来的投资意愿和消费能力普遍疲软。此外,财政收入的核心指标——税收收入同比下降了3.8%,显示地方政府财务压力加剧。

多名经济学家指出,这些关键指标与官方GDP数据之间的矛盾,显示出中国可能在“美化”经济增长方面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数据操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中国区负责人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表示,这样的增长数据“超出可信范畴”,并无助于建立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华尔街日报》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业绩的分析发现,23%的公司去年第三季度出现净亏损,超过一半的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中国经济状况,经济学家和投资者构建了一些替代指标,这些指标是根据中国的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数据,和主要城市夜间灯光强度等数据编制的。总部位于纽约的研究机构荣鼎集团利用这些数据和其他数据,对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自己的估计。荣鼎集团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约为2.8%,虽然高于其估计的2023年2.4%的增速,但远低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公布的官方数据。

荣鼎集团中国市场研究主管更表明,过去一年,中国政府下调了利率,推出了对股市和地方政府的金融支持,并暗示2025年将大幅增加政府贷款。如果经济增速只是从2023年官方公布的5.2%小幅放缓,那么这些举措显然是不必要的。

打压异见:经济学家揭露真相的高昂代价

在中国,质疑官方经济数据的声音往往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高善文,一名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华盛顿的论坛上直言,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速可能仅为官方数据的一半。他的言论触动了中国政府的敏感神经,随即引起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严厉斥责。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高善文遭到调查并被禁止公开发言。高善文的遭遇并非独例,此前,另一位经济学家朱恒鹏因批评领导人的经济政策而被拘留。

这种对经济学家和专家的压制,不仅影响了个人言论自由,也削弱了中国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公信力。更广泛地,这反映了中国政府对数据透明度和独立分析的排斥,试图以政治控制取代市场自发调节的功能。

中国证券业协会近期向各大券商和基金公司发布警告,要求首席经济学家应“发挥积极作用”,避免发表可能损害政府形象的评论。这一指令旨在统一舆论,强化官方叙事的主导地位。然而,这种做法却可能导致市场对数据可靠性,和政府政策的信任度进一步下降,甚至引发外资对大陆营商信心减弱继而撤资退出。

虚假数据造成政策“误判”损民生中小企

经济数据的不透明性和官方对异见的压制,已经对普通民众和市场参与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自2020年以来的市场低迷导致家庭财富大幅缩水,进而对消费信心造成了沉重打击。根据一项调查,近40%的中国城市家庭认为自己的财务状况在过去3年有所恶化。消费者信心指数处于历史低位,抑制了家庭的购买力和娱乐支出。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提供了约80%的就业岗位。然而,数据显示,2024年中小企业的破产数量同比增长了20%。许多企业表示,由于银行贷款政策趋严和消费需求疲软,经营压力前所未有。一些企业甚至选择退出市场,造成了失业率的进一步上升。

透明的经济数据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然而,随着外界对中共官方数据的信任度下降,外资进入中国的意愿也在减弱。根据外国投资协会的报告,2024年外资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减少了15%,主要原因之一是市场对数据真实性的担忧。

相比之下,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数据透明度方面的进步,为中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案例。例如,印度在过去10年逐步完善了统计体系,其经济数据的可信度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透明的数据帮助印度吸引了大量外资,并促进了长期经济增长。相比之下,中国过于关注短期的政治稳定和数据面子的做法,不仅使自身在国际市场中丧失竞争优势,还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虚假繁荣”难安内寻求真实与改革的平衡

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在于,政府过于关注短期的数字成就,而忽视了长期的结构性改革需求。压制真相和夸大数据的做法,虽然能在短期内稳定市场预期,但从长远看,只会延续经济问题,包括令最高层误判形势,认为不需强力政策应对,让危机在未来以更严重的形式爆发。

透明和公正的经济数据发布,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包容,应该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唯有正视挑战,鼓励真实反馈,中国经济才能在全球竞争中重新获得应有的位置,并真正惠及民众。

-颜宝刚(前《有线财经台》台长)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5/0121/2163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