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新鲜事物每一天都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社会面貌处于最朦胧而多变的时候。
让我们一起回顾那并不遥远却又有点模糊的昨天——1985年前后的中国(摄影师:Alain Le Garsmeur、Yann Layma、Jamie Fouss等)
北京
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群
大学宿舍里的学生
当时的百货商场
精工表商店
饭店外的出租车,当时出租车司机属于高收入的热门职业
街头的维吾尔人
卖太阳镜的摊贩
一名时尚女性
两个女孩戴着纱巾挡风
两名戴着防尘口罩的清洁工
骑着边三轮的交警,位置是天安门广场
行色匆匆的女孩
那时候没有手机,人们在外只能使用公共电话
三里屯使馆区
两个年轻人在休息
北京香山的缆车上坐着两个小伙
校园里跑步的小学生
一群年轻人在天安门广场上堆雪人
长城上一对拍结婚照的新人
北京紫禁城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前,红旗招展,一位打扮时髦的男青年骑着车过来,大门前支起了木梯,一条横幅悬在半空
日坛公园内,一位老人叼着烟斗,坐在椅子上,他养的鸟儿从笼中放出,停留在他的手上,烟气氤氲,人与鸟对视,这是最好的相伴
在地安门大街,远处的城楼是鼓楼,中间门洞挂着:“东城区群众美术摄影展览”的横幅,右侧的红白公共汽车是老北京人的记忆,路中一位母亲推着童车,她正弯腰捡着地上的东西
在一个老街巷内,临街的店铺是北京无线电厂的销售科业务部,门口的展板上贴满了各种磁带的海报,一晃三十六年的时光转瞬而过,磁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那些曲调却依然留在中年人的脑海之中
2月的京城,虽然在阳光下,冷风吹拂仍是寒意十足,年轻的父亲推着带斗的自行车,后面坐着他的女儿,孩子头和脸上套上了丝巾,这是防风的好工具,正面戴着头巾的女子面露笑容,可能是一家人,边走边聊
成都
人力自行车司机在休息
花鸟市场一名手持鸟笼的女子
天气炎热,傍晚时分,一位大爷躺在竹靠椅上,两脚架于方凳,悠哉地看着《参考消息》报纸,在那个年代,这是了解世界大事的最好报纸
那个年代的基本国策海报
玩单车的年轻女性
某市场里试穿衣服的女子
广场竖立的雕像和标语
一个男子看着电视学习技工课程
一家新店开张,求职者排起长队
在一个老街巷,大约正是拆迁的时刻,高高的广告牌树在路口,一位老人斜歪着头,往上看着海报内容,上面写着家具家用电器展销的内容,地址是在状元街,广告牌后,一位老妈妈背着手,走在废墟上
在成都街头的一处茶馆门前,两个老职工坐在门口,正面的老人手里还夹着香烟,醒目的价目表上是茶的价格,依稀可见:一级花茶0.22元、二级花茶0.18元、双花龙井0.30元、明前特花0.35元,再细看茶馆里面,门后的桌子上,一个茶客只露出一颗头,应该是睡着了
这是在街头的一处香烟摊,分别是盾牌0.62元、大前门0.52元、万宝路3.50元、红双喜1.90元、三五3.10元等不同的价格
广场前的大道上,人们骑着自行车经过,一个小女孩坐在自行车前杠上,远处还有两个板车,后方的大幅广告牌,上面是“只生一个、利国利家”、“优生良养、振兴中华”的内容
在夏日的傍晚,太阳还未落山,一对年轻夫妇就在门前的空地上,给孩子洗澡
哈尔滨
地下防空洞被开辟为舞蹈中心和夜总会
防空洞夜总会里跳舞的人
街头的东芝电器广告
两名年轻女性,其中一位穿着旗袍
卖棒冰的摊贩
松花江上一些游客在划船
某毛皮厂老板拿着动物皮大衣
在雪后的大街上,左边的军车和吉普车前,有两人在扫着路上的残雪,道路中间一列列有轨电车正准备出发,这一幕哈尔滨的中年读者朋友们应该会有依稀的印象
杭州
火车站外等候的旅客
电脑公司的海报
两名午休期间的丝绸厂女工
某酒店大堂的音乐厅入口
西湖边的情侣
同样是西湖边,一位看日落的女孩
西湖上的龙形游船
一对祖孙在大运河某个支流旁拍照
一名丝绸厂女工将丝线绕在轴上
两个女子走在大街的中间,亲热地说着话,左边穿灰色衣服的女子还扳着手指,另一人则面带笑容地听着
南京
当时的电影海报
交警岗亭
某塑料厂的女工
一所中学的语文课
南京长江大桥
农民骑自行车将鹅运往市场
在一所幼儿园里,孩子们坐在花坛旁的石条上,在镜头前,他们有的落落大方,有的羞涩,有的好奇,右二的男孩手里拿着一本小人书,看封面是《大闹天宫》,如今的他们已人到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