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是千百年来的教训。也就是说军事行动之前,在经济金融上一定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当年冷战时期,苏联预判美国发动世界大战的指标包括:美国进行大规模的捐血活动(因为要增加库存才能应付打仗需要);屠宰远超过需要家禽家畜(因为核战后眷养户外牛猪可能遭到核污染不能食用)。因此这两个指标不合理上升时,很可能就是军事行动的前兆。
俄罗斯入侵克里米亚后,遭到西方国家的金融制裁,如从SWIFT中剔除,以斩断其金流。因此在进军乌克兰前,俄罗斯也进行一系列“去美元化”的准备工作,包括将其外汇储备的美金转换成黄金。俄罗斯央行原本有三成的外汇资产在美国,开战前几乎都撤出。俄罗斯在并吞克里米亚时,出口货物的八成以美元定价,以卢布定价不到一成。在进军乌克兰时,出口以美元定价已经降到五成多,以卢布定价也提高到将近两成。
这些经验相信给中国相当大的启示,在准备台海军事行动时,除了军事战备,经济与金融的备战更是重要。因为一旦台海发生冲突,西方国家极可能对中国实施一系列经济与金融制裁,例如切断中国与美元结算体系的联系、限制高科技出口、加强贸易封锁等。为此,中国政府已在金融独立与经济供应链重组等多方面筹备多时,以降低受西方制裁时所带来的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与去美元化
美国过去对俄罗斯、伊朗等国的制裁手段之一是将其逐出SWIFT(全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系统,阻止其使用美元进行国际交易。中国为避免这一风险,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发展CIPS(跨境支付系统),以降低对SWIFT的依赖。此外借由中国每年从海外进口大量石油等原物料,积极与俄罗斯、伊朗、沙乌地等国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并透过“一带一路”鼓励东南亚、非洲与中南美洲等国使用人民币进行双边贸易,以削弱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深化经济合作,以建立不依赖西方市场的贸易体系。以确保中国即使被西方封锁,仍能获得来自全球其他地区的金融与贸易支持。
数字人民币
过去为避免消费者与银行间的交易清算依赖美国主导的支付系统(如Visa、MasterCard),成立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银行间支付结算服务与跨行信息交换网络。近来更是利用各国发展央行数位货币的风潮,积极推动“零售型”与“批发型”的央行数位货币。“批发型”央行数位货币主要是发展不同国家的央行或银行之间的交易工作,也就是在SWIFT与CIPS之外发展更进步更有效率的跨境支付清算,当然也是为摆脱被SWIFT掐脖子的风险。
“零售型”央行数位货币原本是为改善现金的缺点,降低民间电子支付(如微信与支付保)的影响力,但很多中国人还希望她能分担人民币国际化的功能。因此中国除了鼓励其国人使用外,近来推动境外人士使用数字人民币更是不遗余力。其步骤就是先让中国电商使用数位人民币,让这些电商与快时尚公司(如SHEIN)努力开扩海外市场,等于为海外的外国人使用数字人民币铺路。虽然这还未发生,但目前已经有数十个国家(包括台湾)可下载,英文版与繁体字版的数字人民币APP钱包。
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习近平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并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因此各地严格要求恢复或补足被违规占用的耕地,出现了“道路变农田”的奇景,俗称“退林还耕”,官方则说这是“整改复耕”。另外值得注意的指标是,过去中国从美国进口大量的农产品,也就容易对美国产生粮食的依赖。中国若改向跟其走得比较近的南方国家进口粮食,这就能降低在粮食供应被掐脖子的风险,当然也就是一项重要观察指标。
结语
面对可能的台海冲突与西方制裁,中国已经在金融、能源与供应链等多方面进行战略准备,确保即使遭遇最严厉的经济打压,仍能维持国家运行与军事行动能力。其准备程度或可当作爆发台海冲突的预警指标,值得密切注意。
作者为台湾金融研训院金融稳定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