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如此庞大的铁路网络,离不开一根根紧密相连的铁轨。然而,这些长期暴露于户外、历经风吹雨打以及火车重压和摩擦的铁轨,在时间的洗礼下也会逐渐磨损,当磨损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火车的安全构成威胁,此时便需要对铁轨进行更换。
在中国这个庞大的铁路网络中,每年都会有上百万吨的铁轨因磨损而报废。但你知道吗?这些被更换下来的铁轨,并非我们常规认知中的铸铁。尽管它们被火车压过的部位光亮润滑,侧面却粗糙且易生锈,这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它们是铸铁材质。
事实上,铁轨对材料的要求远不止于此。它们需要承受重型列车的重压和高速摩擦,因此必须具备耐磨、拉伸性好以及硬度高的特性。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铁轨的制造材料比不锈钢更为复杂,工艺也更为繁琐。
在冶炼过程中,铁轨中会加入13%以上的锰元素以提高其抗压能力,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碳元素以增加硬度,还会添加铟元素来提高与火车接触面的耐磨度。因此,铁轨实际上是一种合金材料,而非单纯的铸铁。
那么,铁轨的使用寿命究竟有多长呢?这主要取决于路段的繁忙度和火车的载重量。一般来说,铁轨在出现磨损后,会经过打磨处理以延长使用寿命。然而,经过多次打磨后,如果铁轨的磨损程度仍然无法满足安全要求,就需要进行更换。
像大秦铁路这样的能源大枢纽,由于每天重载列车川流不息,铁轨的磨损速度非常快,使用寿命可能只有一年左右。而像武汉长江大桥铁轨这样的南北枢纽,虽然同样繁忙,但多为载客轻型列车,因此铁轨的使用寿命会相对较长,大约在7至8年左右。
在铁路网络中,除了繁忙的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和企业内部专线。这些线路上的铁轨在主干道更换后,如果仍有使用价值,就会被替换到这些线路上继续使用,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支线铁轨的使用寿命可能达到30年左右,而企业内部专线的铁轨使用寿命甚至可达50至80年。
然而,除了明面上的磨损外,铁轨内部也可能出现损伤。这时就需要利用超声波探伤技术进行检测。如果内部损伤较大,为了安全考虑,就需要立即更换铁轨。这种程度的更换并不以时间为依据,而是根据铁轨的实际状况来决定。
那么,为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铁轨更换的情况呢?这主要是因为铁轨更换的时间段会选择车次少、夜晚的时候进行,以降低对客流的影响。同时,铁路线一般位于相对偏僻的地方,这也使得看到铁轨更换的人相对较少。
关于铁轨的回收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感到疑惑。事实上,铁轨属于国有资产,任何个人都没有权利处理和售卖。即使有人愿意出售,也没有人会敢回收。因此,铁轨的回收有一套正规的流程。
对于仍有使用价值的铁轨,它们会被替换到支线或企业内部专线继续使用。而对于没有使用价值的报废铁轨,如果运输方便,会进行回收并重新冶炼。由于铁轨是一种硬度高、拉伸能力强的合金材料,因此它们在重新冶炼后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作为很多大型设备的重要原材料。
然而,对于一些位于偏僻地方、运输不便的报废铁轨来说,回收成本可能非常高昂。因此,这些铁轨在报废后往往会选择就地掩埋。但请注意,这里的掩埋并非随意丢弃,而是按照铁路线的严格规定进行的处理。为了确保铁路线的运输安全,铁轨旁边不能有其他物体。因此,在更换和维修铁轨后,需要立即恢复原样。而就地掩埋则是一种既符合规定又成本较低的处理方式。
综上所述,铁轨的更换和回收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它们不仅关乎铁路网络的安全运行,还涉及国有资产的管理和处置。因此,在处理这些报废铁轨时,我们需要遵循严格的流程和规定,以确保它们得到妥善处理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