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对比 > 正文

叶开:哈佛的伪自由:从学术殿堂到意识形态堡垒

作者:
人们自然应该支持哈佛大学为社会正义发声,但当它自己所定义的少数人"正义",正在成为一种不能质疑的绝对教义时,它就不再是有益的公共价值,而是新形式的"汲泉"。 真正的学术自由,不是让一种声音压倒另一种声音,而是让多种声音共处于不安、辩论、甚至冲突之中,最终走向共识与真理。这才是哈学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哈佛需要学术自由,更需要真正的思想自由。 胡适先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重返美国后,曾经发出一个经过反思之后的声音: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在中国留学界,"哈耶普斯麻"是个顶级咒语,一旦掌握即"鸡犬升仙"。

仿佛是《天方夜谭》里的"芝麻开门",一旦打开山洞,就是遍地金银珠宝。

何为"哈耶普斯麻"的"鸡犬升仙"?意思是,只要一所学校的学生,有一个获得了这五所顶级名校的offer,那么学校、校长、老师、家长和学生,全都"成仙"了。校长随便吹,学费持续涨,老师加工资,家长很骄傲。

不过,现在US news排名,哈佛已经从高高在上,而"名落孙三",那个咒语已经变成了"普麻哈斯耶"了。这其中,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异军突起,与加州理工一起,形成了新的"三座大山"。

美国"藤校联盟"中,又分"大藤"与"小藤"。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是"大藤";宾大、哥伦比亚、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是"小藤"。

美国牛校众多,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加州伯克利都是顶尖学府;而卡耐基梅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也是一时之选。虽然不是"藤校",这些大学都不输于"小藤"。出人意料的是,US news有个科技牛校排名,竟然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排在榜首,其下有佐治亚理工等一众名校。

一言以蔽之,申报美国不必非要"爬藤"。藤校虽然光环很大,其实也有很多"难言之隐"。

"名落孙三"的哈佛大学光环就黯淡了不少,而且近年来频频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无论是围绕DEI(多样性、公平、包容)政策的激烈辩论,还是对以色列哈马斯冲突中学生立场的政治指控,抑或是面对联邦政府撤资威胁时的强硬回应,哈佛似乎越来越像一个活跃于文化战场的政治角色,而非一所致力于追求真理的大学。

在最新的公开回应中,哈佛大学的新校长坚称将坚守学术独立,捍卫多元文化,坚持推进DEI与性别革命政策,并指责撤掉联邦资金是对哈佛学术自由的一种粗暴干涉。

然而,这种自我标榜的"自由",真的代表了学术自由的本质吗?这位哈佛新校长原来是教务长,在去年在国会质询中表现差劲黑人女校长Gay盖伊辞职后,才匆匆走马上任的。但他并没有反思学校的政治偏向,反而坚持DEI等极左政治设定,而带着哈佛向着"不宽容"的死胡同一路狂奔。

黑人女性当校长无可厚非,如果她在学术上有卓越贡献,在个人修养上有独特光辉。但这位黑人女校长无论是学术成就还是资历,都不足以担任哈佛大学校长职位。她的校长职位是典型的政治正确:她来自多米尼加,是黑人女性,研究领域为"种族政治"(其博士论文被指有抄袭嫌疑),所以符合DEI的模版而被"烂泥扶上墙"了——这种所谓的政治学很水,"种族政治"更难说是真正的学术。

DEI打着多元化旗号,实际只"包容"美国黑人和西班牙裔。即便在哈佛大学,也有很多比Gay杰出的亚洲学者,身份上也更"少数民族"。亚裔为何不能做校长?而就在前不久,一个亚裔权利协会经过不懈努力,上诉最高法院裁定,哈佛大学等不能以DEI作为招生录取的标准,MIT旋即也声称取消DEI。

DEI不是真正的宽容,更不是真正的自由,有些华人很天真第一位自己也在"包容"中,其实华人真的只是装饰品而已。非要说哈佛坚持的这种是自由,只能说是"一部分人比另一部分人更自由"。因为,真正的学术自由应当是多元的,是容纳异见的,是允许碰撞、允许反思的。哈佛如今的"自由",却愈发体现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单边自由"——可以反川普,但不能挺川普;可以高举DEI大旗,还不能质疑woke文化;必须支持哈马斯,但以色列者支持者却饱受威胁。这种"自由",不是中立的保障,而是选择性的庇护,是"伪自由"。

让我们看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2021年哈佛大学有超过96%的教职员工捐款给民主党。美国号称民主体制,结党结社自由,同一个家庭里都可能分为不同党派,夫妻不同党而能和谐共存。可在一个号称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高等学府里,政见上竟然如此趋于一致,这是正常的现象吗?美国长期是典型的两党制社会,民主党再正确,也不可能"正确"到96%。当一所大学中的政治光谱趋近单一时,它所提供的"思想自由"就变成了谎言,就变成了其单边意识形态的堡垒,而那些异议者、反对者,在哈佛大学校园里,根本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伪自由"已经开始反噬哈佛自身的学术权威。在近二十年的诺贝尔科学奖中,哈佛的存在感正在减弱,而大大地落后于MIT、斯坦福、加州理工等后起的高校。更有讽刺意味的是,2024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的获得者,竟无法在哈佛获得教职,只能转任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岗位——其真实原因虽然有待考察,但对这两名世界顶尖学者的排斥,暗示着哈佛的学术制度,已渐渐沦为意识形态的审查机关。

我们再来看联邦政府的角色。哈佛坚持学术自由无可厚非,但首先DEI和Woke不是真正的学术自由,而是明确的政治偏见。而联邦财政资金来自纳税人,不能作为某一党派的私人取款机。联邦纳税人也可以这么反问:我们为何要为一所排斥异见、拒绝政治多元的私立大学买单?如果哈佛执意在文化战争中扮演先锋,那么它完全可以依靠雄厚的校友捐赠、产业基金与高昂的学费收入,自己运营,自力更生。而联邦政府有权利也有责任,把这笔钱投向更需要资金的地方。比如基础设施薄弱的州立大学,或者中低收入家庭学生比例更高的社区学院。

哈佛所暴露的严重问题,不在于它拥有强烈的价值立场,而在于它不允许别的价值立场并存。这正是"伪自由"的实质所在。真正的学术自由是有张力的,是不断反思与自我挑战的过程。一个不能容纳"挺川"声音的哈佛,一个只能举行"取消文化"研讨会的哈佛,一个不敢让犹太学生表达不安情绪的哈佛,已经不是思想自由的殿堂,而是意识形态的堡垒。

哈佛之所以曾经伟大,不是因为它政治绝对正确,而是因为它曾包容万象。今日哈佛已经遗忘了这一核心精神。今后,哈佛就不只是US News排名下滑的问题,而是它在全球精神地图上,不断地失去自己作为一所高等学府的最根本坐标:作为知识共同体的普世性。

人们自然应该支持哈佛大学为社会正义发声,但当它自己所定义的少数人"正义",正在成为一种不能质疑的绝对教义时,它就不再是有益的公共价值,而是新形式的"汲泉"。

真正的学术自由,不是让一种声音压倒另一种声音,而是让多种声音共处于不安、辩论、甚至冲突之中,最终走向共识与真理。这才是哈佛大学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哈佛需要学术自由,更需要真正的思想自由。

胡适先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重返美国后,曾经发出一个经过反思之后的声音: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但我们长时期以来,一直在有意无意地误解他的思想。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叶开的魔法语文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5/0420/2207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