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比F-35A大2倍! 跨大西洋不加油直飞 “暴风雨”这3关键挑战六代机主导权

作者:

“暴风雨”(Tempest)六代机计划近日由核心团队首度释出详细技术蓝图。图:翻摄自 X

2025年,全球第六代战机研发竞赛进入白热化,英国主导的“暴风雨”(Tempest)计划近日由核心团队首度释出详细技术蓝图,试图以“超远航程”、“双倍载荷”、“空战体系中枢”三大关键能力,重塑未来空中作战规则。该机由英国、意大利、日本联合开发,是“全球作战航空计划”(GCAP)的核心载具。

英国皇家空军项目需求主管比尔上校(Group Captain Bill)表示,“暴风雨”将拥有远超 F-35A的武器载荷能力。根据资料显示,其内置武器搭载量预计达1万磅,约为 F-35A的两倍,未来甚至可能预留空间部署定向能武器,兼顾强大火力与隐形性能。

此外,航程设计上,“暴风雨”的目标为“跨大西洋不加油直飞”,突破现役“台风”战机需多次空中加油的限制。此举意在应对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环境下,加油机难以接近的作战场景。

与此同时,“暴风雨”更被定位为未来空战体系的“四分卫”(quarterback),将以高速资料链协同并指挥无人僚机(如英国开发中的“雷神”无人机群),实现人机协同、分布式攻击。比尔上校指出,面对部分无人机可能在任务中损耗的情况,“暴风雨”需具备即时战术重组与资源再分配能力,确保整体作战体系连续运行。

“暴风雨”(Tempest)计划近日释出详细技术蓝图。图:翻摄自 X

战机将搭载意大利雷达制造商雷奥纳多公司开发的“多功能射频系统”雷达,结合分布式多光谱感测器,执行敌区深处态势建模任务。当与后方预警平台中断联系时,“暴风雨”可独立构建战场图像,并透过加密通讯链路与僚机共享资讯,完成由内部平台主导的“自主杀伤链”。

另一项关键创新是“飞行服务器”的整合。由于无人机的AI系统仰赖即时运算支持,而在敌区卫星通讯可能受阻,战机将担负边缘运算平台角色,为无人机群提供即时算法支援,降低外部通讯暴露风险,提升整体存活率。

技术验证方面,目前“暴风雨”原型机正在英国BAE系统公司沃顿工厂组装,预定2027年首飞。由波音757改装的“Excalibur”飞行测试平台已投入试飞,用于验证感测与通讯系统。

“暴风雨”(Tempest)计划近日释出详细技术蓝图。图:翻摄自 X

然而,专案也面临多项挑战。首先,为实现超远航程与大载荷,发动机技术必须同步革新。英国劳斯莱斯公司正在开发“自适应循环引擎”,借由可变涵道比兼顾不同飞行状态需求,预期燃油效率将比现有引擎提升逾20%。

在隐形与生存能力方面,“暴风雨”将引入可重构通讯系统与动态电子对抗设备,能即时调整雷达反射特性对抗红外/雷达导引武器。机体则采用吸波复合材料与低可视气动设计,并以虚拟驾驶舱与全息投影界面取代传统仪表,让飞行员更像“作战中枢管理员”,辅以AI进行决策。

然而,三国合作的技术分工与成本分摊仍存在潜在分歧。例如,日本倾向将核心元件在国内生产,英国则希望维持技术主导权;意大利亦积极争取未来出口市场份额。此外,“飞行服务器”、“无人机集群指挥”等核心概念尚未在实战中验证,在强电子干扰环境下的可靠性仍待观察。

“暴风雨”(Tempest)计划近日释出详细技术蓝图。图:翻摄自 X

根据英国国防部最新评估,受供应链波动与通膨影响,项目成本已较原始预算上涨15%,服役时程可能从2035年延后至2040年代中期,届时将与现役“台风”战机重叠服役,增加过渡阶段的装备管理难度。

专家指出,“暴风雨”与美国“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中国第六代战机有明显共通点——均着眼“超远航程”与“体系化作战”。在远程防空导弹与卫星监控密集发展的未来空域,唯有突破传统战机活动半径,才能重夺制空主导权。

尽管距离全面服役仍有多年,“暴风雨”已展现欧洲军工体系主导全球空战未来的野心。比尔上校表示:“我们不希望重演1960年代F-4战机过度依赖导弹的教训。每一项技术指标,背后都是数千小时的模拟与推演。”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新头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5/0501/221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