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我们为了不失礼、不被误会,常硬撑著维系一些早已让人疲累的人际关系;但走到某个阶段才明白,真正珍贵的不是朋友多寡,而是那些让你自在、让你发笑、让你放松做自己的人。这一生时间有限,把心力留给投缘的人,是成熟后必要的“人际断舍离”。
中年后的人际断舍离:时间有限,把精力留给对的人
为什么步入中年后,该考虑你的人际关系也该来一场“断舍离”?心理师苏予昕指出,年轻时可以跟朋友整天混在一起、容忍不那么喜欢的对象,但中年之后,体力、专注力、甚至情绪承受度都下降,就连他人的能量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因此更需要珍惜自己有限的内在资源。
同时,随着人生历练增加,往往对于自己“需要什么、不喜欢什么”更清晰了,自然也不愿再强迫自己去迎合社交。就像年轻时能接受一群人同住一间宿舍,但中年后,心理与生理上都需要更大的空间与界线。
其实,所谓的“人际断舍离”,并不是要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一种为自己内心负责、善待身心的选择。
“舍不得”过去的回忆?温柔划定界线的3个方法
要立刻与相处多年的友人保持距离,难免不容易,苏予昕心理师强调,“人际断舍离”并不代表“老死不相往来”,更贴近的说法,是减少接触频率、适度取舍,避免自己的情绪能量继续被消耗。若想重新设定和亲密好友的界线,苏予昕心理师分享3个温和的方式:
维持基本的联系:对于曾有美好回忆的朋友,可以偶尔发送简讯、生日卡片或小礼物,让他知道“我很怀念我们过去的时光”。
真诚地拒绝邀约:当对方频繁要求见面,可是你并没有意愿时,就要坦白但温和地回应,像是“我最近真的比较需要休息”、“工作比较忙”等,将原因归咎在个人状态上,而非对方不好,能减少伤害感。
主动告知界线:主动与朋友分享自己当前的时间限制或精力界线,例如相约时直接说:“我今天约12点,预计2点会离开,因为这对我来说比较舒服,我需要这样的时间休息。”当界线清晰后,朋友反而能理解并给予尊重。
怎么知道哪种朋友该保持距离?一招测试,远离“能量吸血鬼”
如何判断哪些特质的朋友应该“断舍离”?苏予昕心理师提供一个简单的自我检测法:当你与对方相处过后,在分开、踏出餐厅门或回到家的那一刻,深呼吸几秒,感受到自己能量是“被充饱电”,还是“被掏空”?甚至是“疲累不舒服”?
这种判断方式未必代表朋友的好坏,有时候可能只是和颇有成就的友人吃饭,而你正处于低潮,意识到自己状态不好而疲惫。不过,这时候也不用“自虐”般勉强自己去看别人的丰功伟业,可以暂时保持距离。只不过,如果每次见面都感觉心累、被比较或被负能量覆盖,那就该给自己退一步的空间。
对于经常倾倒负面情绪、总想要你当倾听者的朋友,苏予昕建议适时划清界线,比如可事先说明:“我愿意听你说,但我可能没办法给建议。”保持有余裕的心理距离,让关系更健康长久。
朋友“变了”还要继续相处下去吗?面对变化可以这样做
中年后,无论是经历生病、离职、家庭变化,从人格、价值观到处事态度都可能改变,而我们往往比以前更容易接纳这样的改变。苏予昕心理师建议,面对“变化”不一定要急着下结论,不妨试着重新观察、认识,看看彼此是否还能并肩同行。
举例来说,如果意识到自己因为生病而有所改变,苏予昕心理师建议,不妨主动与朋友分享你的变化。当对方能带来安全感、懂得倾听,坦诚反而能深化情谊;若预测对方会批评或贴标签,那就保留空间,让自己自在。
找到能长久相伴的挚友,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真诚吗?”
想在人生中找到能相伴走远的朋友,苏予昕心理师认为最关键的特质不是幽默、不是懂你,而是“真诚”。除了对朋友不说谎,更包含“他对自己的真诚”。
苏予昕心理师解释,若一个人无法诚实面对自己的情绪与状态,当聊到触及他伤口的话题时,就容易把情绪投射到你身上,甚至在无意中伤人。相反地,能诚实看待自己的人,往往也能真诚对待别人。
她引用曾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我们这么努力交朋友、讨好朋友,其实是懒得讨自己欢心、懒得跟自己交朋友,因为喜欢自己太难太累了,所以才希望抓住另一个人来喜欢我。”当一个人愿意花时间理解自己、跟自己打好关系、与自己真诚相处,就不再需要借由他人的肯定来获得安全感,那时,你会自然吸引到同样真诚的人,一起在人生下半场并肩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