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华尔街日报 :中共十七大掣肘中国经济政策

 

华尔街日报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今年有望达到十多年来的最高增速,这种超乎预期的发展速度加大了经济过热的风险,而此时又恰逢中国领导层即将换届之际。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较上年同期增长11.9%。这甚至超过了今年一季度已然11.1%的强劲增幅。

  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了11.5%,使得当年增速有可能创下自1994年达到13.1%以来的最高水平。照此速度发展,中国经济今年超越德国、成为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几乎已成定局。

  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人们的预期。而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4.4%,也远远超出了政府3%的目标。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也呈加速之势(上半年增幅达25.9%),这不禁使人们担心考虑不周的项目投资不但会孳生银行坏帐,今后还会引发其他经济阵痛。

  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经济学家本•斯芬多福(Ben Simpfendorfer)指出,中国经济尚未过热,但未来几个月里政府必须加大紧缩力度,以确保经济处于正常轨道。

  可是迄今来看,中共政府却显得有些不慌不忙,今年仅加息不到半个百分点(以多种标准衡量,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都相当之低),人民币也只是适度升值。对于外界的种种质疑,中共政府官员迅速作出回应,指出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如何让普通中国百姓获得了实惠。最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及农村居民的收入分别增加了14.2%和13.3%,这也是近年来升幅最大的一段时期。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李晓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种变化是我们以前曾希望看到的,它表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大。

  长期以来,中国考虑问题的首要出发点都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因为这样才能提高国民收入,保证迅速城市化的农村人口的就业。另一方面,中国领导者由于担心给经济增长带来风险而对其政策进行了谨慎、渐进式的调整──这种做法因今年下半年即将召开十七大而变得更加明显。

  党代会每五年召开一次,今年的会议将选取新一代高层领导干部,同时还将为政府制定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此次会议意义重大,以至中国国务院上月发文指出,任何政策调整都应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发展,为即将召开的十七大营造积极的环境和条件。

  李晓超在周四的记者会上重点谈到了三大主要经济问题: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已影响到中美及中欧关系;大幅上涨的食品价格正威胁到消费者利益;高能耗与环境污染问题。这也印证了外界的猜测,即中共政府只会重点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而不会抑制整体经济增长。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结构性调整,而非减缓经济本身的发展,高增长无可厚非。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增加了对煤炭、石油等原材料的需求,这不仅推动全球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也破坏了国内环境。而居民收入的提高也使得中国消费者市场在众多跨国公司眼中变得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中国价廉物美的出口品也令外国同行感到苦闷不已。

  另一方面,中国央行并非一个独立决策的部门,重大经济决策需要政府高层达成一致意见。尽管有迹象显示央行官员已对通货膨胀表示忧虑、并且希望出台更多措施来防止物价再度大幅攀升,但政治领导人却并未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过分担忧。

  汇丰(HSBC)经济学家屈宏斌说,他们要给经济增长留下一次机会。

  中国国务院在6月份的报告中的确曾暗示将再次加息,称稳健的货币政策应适度收紧。自那以后,国内股市一度红火的涨势嘎然而止,因为很多投资者都等待着紧缩政策的出台。加上此前几乎无人料到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会有这般强劲,因而分析师认为市场普遍预计的加息过不了多久就会成为现实。

  可是政府的紧缩政策却不大可能用药过猛──这当中既有十七大的考虑,也是因为对遏制通货膨胀的矛盾心态。虽然上半年3.2%的总体通货膨胀率依然较高,但这几乎完全是由粮食、肉类以及鸡蛋供应紧张而造成。其实剔除食品及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今年上半年仅上涨0.9%,还有很多消费品的价格甚至呈下降态势。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郑浩中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