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我们应该怎样解读《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作者:

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过一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在一次齐国接待鲁国君臣的宴会上,齐国的相国晏子从齐景公的果园里摘来了六枚蟠桃。在参加宴会的齐鲁两国君臣各食了两枚之后,剩下的两枚,晏子提出要赏赐给下面大臣中“功深劳重者”,而且要由申请者自表其功。在场的齐国三位勇士中的公孙捷和古冶子率先表功,并分别得到了一枚桃子。而自恃功劳最大的田开疆因无桃可食不甘其辱,拔剑自刎而死。见田开疆死了,公孙捷和古冶子方才醒悟,在义和勇的激励下,亦追随田开疆自刎而死。

这个故事发生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了。在这2500多年中,人们谈及这一故事,大多都夸耀晏子的计谋、智慧,嘲笑田开疆等人的愚昧、鲁莽。对此,我深不以为然。

后世的文人、评论家给晏子的做法编织了这样三条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其一,田开疆等三人挟功恃勇,简慢公卿,在齐景公面前也全无礼体。其二,晏子在齐国发现了一个文能附众、武能威敌、具有大将之才之人——田穰苴。晏子担心田穰苴不愿意与田开疆等人同仕于朝,故而除掉田开疆等人为田穰苴做齐国将军铺路。其三,当时逃到齐国的陈国公子的后人陈无宇已有谋篡齐国王位之心,而田开疆和陈无宇同为一族。晏子担心他们有一天会结成同盟,为患齐国。

仔细分析,这三条理由都很勉强。首先,有功的武将不拘礼法,自古皆然。其行为过分时,稍加提醒或管束就是了,绝对到不了水火相容的程度。其次,既然田穰苴为旷世奇才,肯定懂得用人,而田开疆等人绝对都是可用之才,可以量才使用。最后那一条就更加荒唐,因为田穰苴和田开疆同姓,若田开疆和陈无宇有同党之嫌,田穰苴也脱不了干系。

在我看来,在《二桃杀三士》这一故事中,晏子所扮演的是一个活脱脱的嫉贤妒能、善于搞阴谋的小人,而田开疆等人则是有血性、有胆识、勇而重义的英雄。在田开疆自刎而死之后,公孙捷说:“我等微功而食桃,田君功大反不能食。夫取桃不让,非廉也;视人之死而不能从,非勇也。”在公孙捷也自刎身亡后,古冶子则大呼到:“吾三人义均骨肉,誓同生死,二人已亡,吾独苟活,于心何安?”(见《东周列国志》)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故事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现在翻出来没有什么意义。对此,我也不能接受。因为我们民族的性格是代代传承的,而能够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直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正是那一个个深深嵌入我们民族历史中的故事。无疑,《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就属于这样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肯定晏子的行为,就等于肯定搞阴谋,肯定同类相残,肯定嫉贤妒能的小人。肯定田开疆等人的做法,就是要鼓励人重义轻死,鼓励人做血性男儿,鼓励人的真性情。虽然在田开疆等人的做法中,也带有几分鲁莽、轻率的成分。

谁都知道,在当今中国人的性格中,多的是计谋,是算计,是嫉妒,是顾左右而言他的推脱,是贪生怕死的怯懦;少的是胆识、血性、真性情和直来直去的率真。我相信,这一定和我们在这两千多年中一直误读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有关。

最后,我还想说一下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这是因为当今中国国运衰落、贪腐成风、恶人当道、纲纪不张,极需要有如田开疆等遇事拍案而起、拔刀相向者。因为我们必须记住,田开疆等人的剑也并非总是指向自己,他们也曾经用手中的剑斩绝妖鼋、杀敌国之名将。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宋云

来源:博客中国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